打從 Apple 宣布將 Mac 全面從 Intel 平台轉向自家研發的 Apple Silicon 平台開始,Mac 家族中的各項產品所屬的定位就出現了非常劇烈的震蕩,某種程度上也對消費者造成了不少困惑,例如 2020 年搭載 M1 晶片的 13 吋 MacBook Pro 發表時由於其性能表現過於優異使得當時家族中的老大哥 16 吋 MacBook Pro 的存在變得相當尷尬,這個問題在搭載 M1 Pro 與 M1 Max 晶片的 14 吋與 16 吋 MacBook Pro 推出之後得到了解決,但在同時卻也凸顯了持續沿用 2016 年設計的 13 吋 MacBook Pro 逐漸顯出老態的問題。
隨著今年六月 WWDC 2022 開幕演說上 Apple 發布了 M2 晶片並且繼續推出採用相同設計、僅有晶片升級的 13 吋 MacBook Pro 之後,我們可以推測這樣的狀況在短期內大概不會獲得解決,因此 MacBook Pro 成為了本站最新系列文章「怎麼買」的第一個主題,希望能夠透過詳細、多方面的分析協助目前正在這幾款 MacBook Pro 之間猶豫不定的讀者。
M1 家族與 M2 間的距離?
在 WWDC 2022 開幕演說結束之後站長觀察到最多人關心的問題就是「相較於 M1 家族來說,M2 的提升到底有多少?」,有些人關注的是 M2 相較於 M1 而言的代間差距,還有一部分人關注的則是 M2 是否有機會「以下犯上」挑戰 M1 Pro 甚至是 M1 Max。
先講結論:M2 相較於 M1 而言有所提升是肯定的,但想「以下犯上」挑戰 M1 Pro 這件事情則不太可能,M2 主要屬於「正常幅度」的代間提升,並不會有先前從 Intel 架構跨到基於 ARM 架構設計的 Apple Silicon 平台那樣讓人驚訝的「革命性改變」,絕大多數改進體現於功能的補完、架構的優化與規模的提升,讓我們先從規格比較開始看起:
晶片 | M1 | M2 | M1 Pro | M1 Max |
核心面積 | 118.91 mm2 | 155.25 mm2 | 245 mm2 | 432 mm2 |
電晶體數 | 160 億個 | 200 億個 | 337 億個 | 570 億個 |
P-Core 數量 | 4 | 4 | 6 / 8 | 8 |
P-Core 架構 | Firestorm | Avalanche | Firestorm | Firestorm |
P-Core 時脈 | 3.20 GHz | 3.49 GHz | 3.23 GHz | 3.23 GHz |
P-Core L1 快取 | 192 KB + 128 KB | 192 KB + 128 KB | 192 KB + 128 KB | 192 KB + 128 KB |
P-Core L2 快取 | 12 MB | 16 MB | 24 MB | 24 MB |
E-Core 數量 | 4 | 4 | 2 | 2 |
E-Core 架構 | Icestorm | Blizzard | Icestorm | Icestorm |
E-Core 時脈 | 2.06 GHz | 2.42 GHz | 2.06 GHz | 2.06 GHz |
E-Core L1 快取 | 128 KB + 64 KB | 128 KB + 64 KB | 128 KB + 64 KB | 128 KB + 64 KB |
E-Core L2 快取 | 4 MB | 4 MB | 4 MB | 4 MB |
系統級快取 SLC | 8 MB | 8 MB | 24 MB | 48 MB |
記憶體類別 | LPDDR4X-4266 | LPDDR5-6400 | LPDDR5-6400 | LPDDR5-6400 |
記憶體通道寬度 | 128-bit | 128-bit | 256-bit | 512-bit |
記憶體頻寬 | 68.2 GB/s | 102.4 GB/s | 204.8 GB/s | 409.6 GB/s |
記憶體容量 | 8 或 16 GB | 8 或 16 或 24 GB | 16 或 32 GB | 32 或 64 GB |
GPU 架構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GPU 核心數 | 7 或 8 | 8 或 10 | 14 或 16 | 24 或 32 |
神經網路引擎 | 16 核心 | 16 核心 | 16 核心 | 16 核心 |
AI 理論性能 | 11 TOPS | 15.8 TOPS | 11 TOPS | 11 TOPS |
製造工藝 | TSMC N5 | TSMC N5P | TSMC N5 | TSMC N5 |
從上方的規格表可以看出 M2 在規模配置上與 M1 其實相當接近,例如維持四個 P-Core 與四個 E-Core 的配置、與 M1 相同的快取記憶體配置等,相較於 M1 來說 M2 最主要的規格改進出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記憶體控制器在 M2 上得到了「補完」,捨棄 M1 所使用的 LPDDR4-4266 改為採用與 M1 Pro、M1 Max 相同的 LPDDR5-6400 規格,這點其實在 M1 Pro 推出當時就已經在預期之中,可能是 M1 在推出時蘋果來不及完成 LPDDR5 相關的開發、優化或是單純基於定位考量,所以才並未在 2020 年給 M1 用上 LPDDR5 記憶體,但值得注意的是 M2 身上的記憶體通道寬度與 M1 相同 (僅有 M1 Pro 的一半),因此雖然 M2 已經用上 LPDDR5-6400 記憶體,但在記憶體頻寬方面 M2 仍然是遠遜於 M1 Pro 的。
第二個主要改進在於 M2 所使用的 CPU 核心架構由 M1 家族所使用的 Firestorm 與 Icestorm 組合升級為與 A15 晶片相同的 Avalanche 與 Blizzard 組合,但如同我們在 A14 與 A15 上所見到的,這兩代 CPU P-Core 核心的提升幅度其實相當不明顯 (這很可能就是去年 iPhone 發表會上沒有拿 A14 出來對比 CPU 性能提升的主因),單核心性能提升主要來自於 M2 的 P-Core 時脈比 M1 高出約 9% 左右,不過考慮到 A15 當中的 E-Core 相較於 A14 似乎有著約 15% 的提升,M2 的 E-Core 性能應該也有相當幅度的改進,Apple 宣稱 M2 的整體 CPU 性能比 M1 高出約 18% 很可能就是來自於此。
第三個主要改進則是 M2 引入了第五代的 GPU 核心架構 (由 iPhone 13 系列所使用的 A15 晶片擴增規模而來),由於架構基本上與 A15 一致,因此可以預期 M2 的 GPU 性能應也和 A15 一樣比起前代有著相當顯著的提升,再加上規模近一步從 M1 的 7 至 8 個核心增加為 8 至 10 個核心,相較於 M1 來說 M2 最大的提升很可能就落在 GPU 部分。
最後一個主要改進則體現在神經網路引擎上,M2 搭載的神經網路引擎與 A15 相同,因此理論性能從 A14 的 11 TOPS 提升為 15.8 TOPS,有著高達 43.6% 的性能提升。
M2 與 M1 家族 CPU 性能比較
在看完規格差異之後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基準測試軟體的測試結果上,目前最常用於測試 Apple Silicon CPU 性能的基準測試軟體主要為 GeekBench 5 (由於 M1 Max 與 10 核心版本的 M1 Pro 在 CPU 部分基本上相同,因此在上表中我們僅列出 8 核心版本的 M1 Pro):
晶片 | M1 | M2 | M1 Pro (8C) | M1 Max |
核心配置 | 4P + 4E | 4P + 4E | 6P + 2E | 8P + 2E |
Geekbench 5 單核心 | 1,682 | 1,919 | 1.731 | 1.745 |
Geekbench 5 多核心 | 7,467 | 8,928 | 9,513 | 11.563 |
由上面的結果可以得知 M2 的單核心性能大致上比 M1 高出約 14% 左右,比 M1 Pro、M1 Max 則高出了大約 10%,而單核心性能主要受 P-Core 的峰值性能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確定 M2 相較於 M1 家族而言在 P-Core 架構方面的改進確實幅度不大,主要的提升來自於 M2 的 P-Core 時脈設定比 M1 要高出約 9% 左右以及記憶體控制器方面的改進。
多核心性能方面 M2 則比起 M1 有著約 19% 的性能提升,與 Apple 官方在發表會所宣稱的提升幅度相符,由多核心性能的提升幅度明顯高於單核心性能提升幅度看來 M2 的改進方向確實與 A15 相當類似,比起 P-Core 來說更著重於 E-Core 的改進,但在多核心性能方面 M2 的表現並沒有優於 8 核心版本的 M1 Pro,而 10 核心版本的 M1 Pro 與 M1 Max 在多核心性能方面依然有著約 30% 的顯著優勢。
M2 與 M1 家族 GPU 性能比較
如同前面所述,考慮到 A15 與 A14 的經驗,M2 相較於 M1 家族而言最顯著的改進很可能會落在 GPU 部分,目前最常用於測試目前最常用於測試 Apple Silicon GPU 性能的基準測試軟體主要為 GeekBench 5。
晶片 | M1 | M2 | M1 Pro | M1 Max |
GPU 核心數 | 8 | 10 | 16 | 32 |
Geekbench 5 Metal | 21,429 | 30,663 | 41,722 | 69,059 |
每核心得分 | 2,678.63 | 3,066.30 | 2,607.63 | 2,158.09 |
Geekbench 5 OpenCL | 18,254 | 27,304 | 36,594 | 55,849 |
每核心得分 | 2,281.75 | 2,730.40 | 2,287.13 | 1,745.28 |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Unlimited | 5,022 | 6,842 | 10,477 | 14,487 |
由測試結果可知在 M1 家族中除了 M1 Max 之外,在 16 個 GPU 核心以下的版本中基本上性能與核心數量呈正比成長,因此可透過計算每核心平均得分大致得到其與 M2 之間的架構差距,在這方面可以得出 M2 當中使用的第五代 GPU 核心比起 M1 家族使用的第四代 GPU 核心有大約 14.5% 的成長,但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版 M2 比起完整版 M1 來說增加了額外的 2 個 GPU 核心 (核心規模提升 25%),在總體性能而言 M2 比起 M1 有著大約 43% 的大幅成長。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 M1 Pro 有著更大規模的 GPU 核心配置 (可多達 14 至 16 個 GPU 核心),因此在性能方面 M1 Pro 仍然可以輕易勝過 M2。
M2 在功能上的提升?
在看完性能方面的比較之後,接下來要談的是 M2 晶片在功能上的提升。實際上就功能層面來說 M2 其實沒有太多變化,擴充性與 M1 幾乎完全一致 (因此採用 M2 的 MacBook 依然只有兩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比較值得提出來的差異只有 M2 當中補上了 M1 所缺乏、在 M1 Pro 與 M1 Max 中所納入的 ProRes 編碼、解碼引擎。
晶片 | M1 | M2 | M1 Pro | M1 Max |
影片解碼引擎 | 1 個 | 1 個 | 1 個 | 1 個 |
影片編碼引擎 | 1 個 | 1 個 | 1 個 | 2 個 |
H.264 硬體加速 | 是 | 是 | 是 | 是 |
HEVC 硬體加速 | 是 | 是 | 是 | 是 |
ProRes 硬體加速 | 否 | 是 | 是 | 是 |
ProRes RAW 硬體加速 | 否 | 是 | 是 | 是 |
ProRes 編解碼引擎 | 無 | 1 個 | 1 個 | 2 個 |
13 吋與 14 吋 MacBook Pro 怎麼選?
在深入剖析 M1 家族與 M2 晶片間的差距後,站長注意到近來最多人提出的疑惑就是「到底該選擇 13 吋 MacBook Pro 還是 14 吋 MacBook Pro」了,13 吋 MacBook Pro 在更新到 M2 晶片後成了「較新的型號」搭配「較新一代的架構」,但卻依然用著「很老的設計」,而且在價格上 13 吋 MacBook Pro (M2) 與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八核心版本) 也相當接近,在這種種矛盾之下確實不易挑選,接下來站長打算從各方面比較這兩款機種的主要差異,並提出一些站長個人在選購上的想法與建議給正在猶豫的讀者一些參考。
外觀比較
13 吋 MacBook Pro (M2) 繼續沿用了自 2016 年起採用的外觀設計,由於四周採用楔型切邊的關係因此就視覺上看起來會比 14 吋 MacBook Pro 來得薄 (然而實際上兩款設計的厚度基本上一致,甚至 14 吋 MacBook Pro 反而還薄了那麼一點),但 14 吋 MacBook Pro 的內部空間較大因此有著更好的散熱能力、音質好上許多的喇叭。
在重量方面 14 吋 MacBook Pro (下圖) 則比 13 吋 MacBook Pro 來得重上一點 (220 克),大約是一台 iPhone 13 Pro Max 的重量。
在人因介面方面兩款 MacBook Pro 最大的差異則是鍵盤,13 吋 MacBook Pro (下圖) 繼續沿用了在專業使用者間毀譽參半的 Touch Bar,而 14 吋 MacBook Pro 則捨棄了 Touch Bar 並改採全尺寸功能鍵設計,不過按鍵觸感與鍵程深度在兩款 MacBook Pro 上大致相同。
13 吋 MacBook Pro (M2)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 |
長度 | 30.41 公分 | 31.26 公分 |
寬度 | 21.24 公分 | 22.12 公分 |
厚度 | 1.56 公分 | 1.55 公分 |
重量 | 1.38 kg | 1.60 kg |
喇叭配置 | 立體聲揚聲器 | 六揚聲器高傳真音響系統 |
麥克風配置 | 錄音室級三麥克風陣列,具備高 SNR 與定向波束成型 | 錄音室級三麥克風陣列,具備高 SNR 與定向波束成型 |
耳機插孔配置 | 3.5mm 耳機孔,具備高阻抗耳機支援 | 3.5mm 耳機孔,具備高阻抗耳機支援 |
內建鏡頭配置 | 720p FaceTime HD | 1080p FaceTime HD |
鍵盤 | 具 Touch Bar 的剪刀式鍵盤 | 具全尺寸功能鍵的剪刀式鍵盤 |
身份驗證 | Touch ID | Touch ID |
選購要點:
- 如果你「非常不喜歡」Touch Bar 或是經常需要操作 Fn 功能鍵、ESC 鍵的話,選 14 吋 MacBook Pro 就對了。
- 14 吋 MacBook Pro 的內建喇叭效果比起 13 吋 MacBook Pro 來說好上不少。
- 雖然麥克風配置看起來相同,但根據實測 14 吋 MacBook Pro 的錄音效果較為清晰。
顯示器比較
目前 13 吋 MacBook Pro 與 14 吋 MacBook Pro 間最大的差異之一大概就是顯示器的部分了,14 吋 MacBook Pro 採用的是 Apple 目前最先進的筆記型電腦顯示器 Liquid Retina XDR Display,而 13 吋 MacBook Pro 則是繼續使用已經延續多年的普通 Retina Display,在顯示效果方面甚至不如即將上市的新款 MacBook Air,對於經常使用內建顯示器的用戶來說,這點相當值得考慮。
除了尺寸較大之外,14 吋 MacBook Pro 所採用的 Liquid Retina XDR Display 採用了與 12.9 吋 iPad Pro 相似的 mini-LED 背光技術,提供極高的 HDR 亮度 (持續亮度高達 1,000 尼特、峰值亮度高達 1,600 尼特) 與極為精準的分區控光,大幅提高對比度至驚人的 1,000,000:1,解析度也明顯提升使 PPI 密度從 227 PPI 提升為 254 PPI,可顯示的色彩數也增加至十億色,還加入了眾所期待的 120 Hz ProMotion 高更新頻率技術,是目前顯示效果最好的筆記型電腦顯示器之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mini-LED 背光並不是沒有缺點,在暗處顯示類似黑底白字畫面時可能會在文字周圍出現光暈而影響清晰度,且 14 吋 MacBook Pro 顯示器最大的缺點就是最上方顯而易見的瀏海區域。
13 吋 MacBook Pro (M2)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 |
顯示器 | 13.3″ Retina Display | 14.2″ Liquid Retina XDR Display |
解析度 | 2560 x 1600 | 3024 x 1964 |
PPI 密度 | 227 PPI | 254 PPI |
面板技術 | IPS | IPS |
背光技術 | LED 背光 | mini-LED 背光 |
標準 (SDR) 亮度 | 500 尼特 | 500 尼特 |
XDR 持續亮度 | — | 1,000 尼特 |
XDR 峰值亮度 | — | 1,600 尼特 |
色彩支援 | P3 廣色域 (千萬色彩) | P3 廣色域 (十億色彩) |
原彩顯示技術 | 是 | 是 |
更新頻率 | 60 Hz | 120 Hz ProMotion |
選購要點:
- 如果你有製作 HDR 影片或觀賞 HDR 影片的需求,請直接選 14 吋 MacBook Pro。
- 如果堅決不能接受「瀏海」,請選 13 吋 MacBook Pro。
- 14 吋 MacBook Pro 的顯示解析度提高相當多,在環境光線足夠時畫面清晰度有顯著提升。
- 對於手上拿著 iPhone 13 Pro 而且認為 ProMotion 高更新頻率很有感的人,請直接選 14 吋 MacBook Pro。
擴充能力比較
另一個在 13 吋 MacBook Pro 與 14 吋 MacBook Pro 間有相當大差異的部分則是擴充能力,13 吋 MacBook Pro 延續以往設計作為定位最低的 MacBook Pro 僅具有兩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而 14 吋 MacBook Pro 則有三個。
且要特別注意的是,實際上對於重度使用者來說並不僅僅是如帳面般只少了一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那麼簡單,由於 13 吋 MacBook Pro 並沒有獨立的充電埠,因此在插電使用時其實只剩下一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可供使用,而 14 吋 MacBook Pro 則擁有睽違多年終於回歸的 MagSafe 3 磁吸充電埠使得三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都可供隨時利用,再加上 14 吋 MacBook Pro 還具有一組可連接 4K 60 Hz 顯示器的 HDMI 連接埠,在必要時也可免於 USB-C 連接埠被外接顯示器佔據的情況。
在外接顯示器連接能力方面兩者也有顯著差異,13 吋 MacBook Pro 只能連接一部外接顯示器而 14 吋 MacBook Pro 則可連接兩部 (若選配 M1 Max 晶片則可連接三部)。
13 吋 MacBook Pro (M2)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 |
Thunderbolt 4 連接埠 | 二個 USB-C 連接埠 | 三個 USB-C 連接埠 |
充電連接埠 | 與 USB-C 共用 | MagSafe 3 專用充電埠 可與 USB-C 共用 |
HDMI 連接埠 | 無 | HDMI 2.0 |
內建讀卡機 | 無 | SDXC UHS-II 讀卡機 |
外接顯示器能力 | 1 台 6K 解析度、60 Hz 顯示器 | 2 台 6K 解析度、60 Hz 顯示器 |
選購要點:
- 除了多了一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之外,獨立充電埠、內建讀卡機、內建 HDMI 大幅減少 Thunderbolt 連接埠被固定佔用的機率讓 14 吋 MacBook Pro 的擴充能力強上非常多。
- 如果有外接雙顯示器的打算的話,請直接選 14 吋 MacBook Pro。
Table of Contents
續航能力
最後要提到的差異則是續航能力,在 13 吋 MacBook Pro 升級至 M2 晶片之前這是 13 吋 MacBook Pro 唯一可以勝過 14 吋 MacBook Pro 的地方 (主要肇因於 Apple 在 M1 晶片中放了四個 E-Core,而 M1 Pro 與 M1 Max 當中則只有兩個以及 14 吋 MacBook Pro 配備的 XDR 顯示器)。
不過雖然 14 吋 MacBook Pro 的續航能力較差,但其具備快速充電功能,最快可在 30 分鐘充入 50% 電池容量。
13 吋 MacBook Pro (M2)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 |
電池容量 | 58.2 Wh | 70.0 Wh |
隨附充電器 | 67W USB-C 電源轉接器 | 67W USB-C 電源轉接器 可選 96W USB-C 電源轉接器 |
官方宣稱影片播放時間 | 最長可達 20 小時 | 最長可達 17 小時 |
官方宣稱無線上網時間 | 最長可達 17 小時 | 最長可達 11 小時 |
充電介面 | USB-C | USB-C 或 MagSafe 3 |
快速充電 | 不支援 | 搭配 96W USB-C 電源轉接器時可快速充電 (30 分鐘可充 50%) |
選購要點:
- 對輕度使用者來說 13 吋 MacBook Pro 可以提供非常驚人的續航能力,相當適合上班族隨身辦公或學生上課用途。
- 在絕大多數場景中 14 吋 MacBook Pro 提供的續航能力應也相當夠用。
性能方面
接下來回到與內建晶片較為相關的性能方面比較,在這個環節站長選擇了以價位上較為接近的 8 核心 CPU、14 核心 GPU M1 Pro 版本 14 吋 MacBook Pro 與 13 吋 MacBook Pro (M2) 進行比較。
13 吋 MacBook Pro (M2)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 性能差距 | |
CPU 核心配置 | 4P + 4E | 6P + 2E | — |
GPU 核心配置 | 10 核心 | 14 核心 | — |
記憶體頻寬 | 102.4 GB/s | 204.8 GB/s | +100.00% |
AI 理論性能 | 15.8 TOPS | 11 TOPS | -30.38% |
Geekbench 5 單核心 | 1,919 | 1,731 | -9.80% |
Geekbench 5 多核心 | 8,928 | 9,513 | +7.67% |
Geekbench 5 Metal | 30,663 | 39,852 | +29.97% |
Geekbench 5 OpenCL | 27,304 | 35,298 | +29.28% |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Unlimited | 6,842 | 9,262 | +35.37% |
由測試結果可知 14 吋 MacBook Pro 的基本配置版本 (8 核心 CPU、14 核心 GPU) 除了在單核心 CPU 性能不如 13 吋 MacBook Pro (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 之外基本上是全面勝出,在 M2 晶片當中提升幅度最明顯的 GPU 部分也依然無法弭平核心規模之間的差距。
選購要點:
- 整體而言 13 吋 MacBook Pro 在換上 M2 晶片之後其實只有做到「與 14 吋 MacBook Pro 縮小差距」而已,依然是不足以做到「以下犯上」的。
內建儲存空間性能比較
在近幾年的 MacBook 當中其實我們蠻少考慮這部分的性能比較,但在今年 M2 版本的 13 吋 MacBook Pro 上由於首次採用了單顆 256 GB 的 NAND Flash 顆粒,因此在讀寫性能上反而出現了顯著的倒退,因此在這裡特別列出 256 GB 基礎版 13 吋 MacBook Pro、512 GB 高階版 13 吋 MacBook Pro 與 512 GB 基礎版 14 吋 MacBook Pro 內建儲存空間讀寫性能的測試數據供讀者參考:
型號 | 13 吋 MacBook Pro (M2 入門版) | 13 吋 MacBook Pro (M2 高階版)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基礎版) |
儲存空間大小 | 256 GB | 512 GB | 512 GB |
讀取速率 | 1,456 MB/s | 2,769 MB/s | 5,226 MB/s |
寫入速率 | 1,467 MB/s | 2,243 MB/s | 4,360 MB/s |
選購要點:
- 若內建儲存空間的讀取性能是重要考慮因素的話,請直接選 14 吋 MacBook Pro。
- 強烈不建議購買入門版的 13 吋 MacBook Pro (M2),低於 2,000 MB/s 的讀寫性能遠弱於上一代 13 吋 MacBook Pro (M1) 的表現。
綜合比較
在看完各方面的比較之後,接下來站長打算選擇最多人可能會猶豫的三個型號進行橫向比對 (此處不選 13 吋 MacBook Pro 入門版的原因如同前述,主要在於今年 M2 款的 13 吋 MacBook Pro 其所搭載的 256 GB SSD 讀寫速度顯著慢於上一代產品,因此強烈不建議購買)。
型號 | 13 吋 MacBook Pro (M2 高階版) | 13 吋 MacBook Pro (M2 選配)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基礎版) |
台灣標準售價 | NT$45,900 | NT$51,900 | NT$59,900 |
台灣教育售價 | NT$42,900 | NT$48,300 | NT$55,400 |
美國標準售價 | $1,499.00 | $1,699.00 | $1,999 |
美國教育售價 | $1,399.00 | $1,579.00 | $1,849 |
晶片 | M2 (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 | M2 (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 | M1 Pro (8 核心 CPU、14 核心 GPU) |
統一記憶體 | 8 GB | 16 GB | 16 GB |
儲存空間 | 512 GB | 512 GB | 512 GB |
顯示器 | 13.3″ Retina Display | 13.3″ Retina Display | 14.2″ Liquid Retina XDR Display |
內建鏡頭 | 720p FaceTime HD | 720p FaceTime HD | 1080p FaceTime HD |
Thunderbolt 連接埠 | 2 個 | 2 個 | 3 個 |
SDXC 讀卡機 | 否 | 否 | 是 |
Touch Bar | 是 | 是 | 否 |
MagSafe 3 充電埠 | 否 | 否 | 是 |
HDMI 2.0 連接埠 | 否 | 否 | 是 |
隨附充電器 | 67W USB-C 電源轉換器 | 67W USB-C 電源轉換器 | 67W USB-C 電源轉換器 |
由官方的標準售價、教育售價看來在盡可能將可選規格配備選到相似的情況下,13 吋 MacBook Pro (M2) 大約與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有著新台幣八千元左右的差距,還算是有一定的考慮空間,這八千元與犧牲部分電池續航力、Touch Bar 後可以換來下列的提升:
- 大約快 7% 的 CPU 總性能、大約快 30% 的 GPU 圖形性能。
- 更大的顯示器、mini-LED 背光、ProMotion 120Hz 動態高更新頻率支援、十億色彩顯示支援。
- 可連接第二部外接顯示器、額外的 HDMI 2.0 連接埠。
- 獨立的 MagSafe 3 磁吸充電埠、額外的第三組 Thunderbolt 連接埠、內建 SDXC UHS-II 讀卡機。
- 音質大幅提升的六揚聲器系統。
- 1080p FaceTime HD 內建鏡頭。
此外,由於 13 吋 MacBook Pro (M2) 上市時間較晚的關係,目前只能以原價購入,但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目前已經有些折扣空間出現,在美國甚至可以 $1,799.00 的價格入手,與規格最為相似的 13 吋 MacBook Pro (M2) 相比僅有 100 美元的差距。
就站長個人的看法而言,13 吋 MacBook Pro (M2) 的受眾對象應該相當狹窄,除非是預算有嚴格限制或是比起各方面特性來說更需要盡可能拉長電池續航力的使用者,否則稍微提高一點預算選擇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應該都不太會後悔,光是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優異的顯示效果與更大的顯示面積就值回票價了。
14 吋與 16 吋 MacBook Pro 怎麼選?
相較於 13 吋 MacBook Pro (M2) 與 14 吋 MacBook Pro 之間所造成的選擇困難而言,要在 14 吋 MacBook Pro 與 16 吋 MacBook Pro 間做出選擇就容易許多了,由於這兩款 MacBook Pro 共用了完全相同的外型設計與配置規劃,因此可以將尺寸與規格分開考量。
14 吋還是 16 吋?
這兩款 MacBook Pro 使用的規格配置規劃幾乎完全相同,在選用相同規格的情況下 14 吋型號會比 16 吋型號便宜新台幣六千元 (不論是正常售價或教育價價差都一樣),兩者之間的差異僅在顯示器解析度、電池容量、機身及顯示器尺寸與重量上。
14 吋 MacBook Pro | 16 吋 MacBook Pro | |
長度 | 31.26 公分 | 35.57 公分 |
寬度 | 22.12 公分 | 24.81 公分 |
厚度 | 1.55 公分 | 1.68 公分 |
重量 | 1.60 kg | 2.10 kg |
顯示器 | 14.2″ Liquid Retina XDR | 16.2″ Liquid Retina XDR |
解析度 | 3024 x 1964 | 3456 x 2234 |
電池容量 | 70.0 Wh | 100.0 Wh |
官方宣稱影片播放時間 | 最長可達 17 小時 | 最長可達 21 小時 |
官方宣稱無線上網時間 | 最長可達 11 小時 | 最長可達 14 小時 |
由規格表可以發現 16 吋 MacBook Pro 確實是比 14 吋 MacBook Pro 要來得重上許多 (約 500 克,已經將近是一瓶小瓶寶特瓶的重量了),這樣的重量差距應該已經足以把這兩款電腦的客群區分開來,如果你有經常需要攜帶電腦出門的需求,就沒必要考慮 16 吋 MacBook Pro 了。
不過如果你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工作站使用,攜帶移動的距離與頻率都不高的話,16 吋 MacBook Pro 由於機身尺寸更大,因此在散熱表現上也會更加優異,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持續尖峰性能輸出,且更大的電池容量也可以當作是一種使用體驗極佳的「不斷電系統」使用。
M1 Pro 還是 M1 Max?
另一個在選購這兩款 MacBook Pro 時常被提出來的疑問則是在 M1 Pro 與 M1 Max 兩款晶片之間的選擇。
雖然 Apple 本身在列舉這兩款晶片參數時看似好像相差很大,但其實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多數人第一眼對 M1 Max 規格參數感到驚豔時著眼的是記憶體頻寬的部分,但其實 M1 Max 多出來的額外 200 GB/s 記憶體頻寬其實僅能被 GPU 部分利用,在 CPU 方面 M1 Pro (10 核心版本) 與 M1 Max 其實幾乎是完全相同的 (有關 M1 Pro 與 M1 Max 兩款晶片的規格詳細比較請參考本文開頭的部分)。
在不考慮入門款 M1 Pro (被縮減兩個 P-Core 的版本) 的情況下,M1 Pro 與 M1 Max 的主要差異僅出現在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影片編碼引擎、ProRes 硬體解編碼單元的數量,對於經常需要進行影像處理的使用者來說 M1 Max 具備的兩組影片編碼引擎、兩組 ProRes 硬體解編碼單元可能會相當有幫助,但對沒有這方面需求的使用者來說則沒有太大意義。
第二個部分則是 GPU 核心規模的大小,M1 Pro 的 GPU 核心規模為 14 個或 16 個核心,而 M1 Max 的 GPU 核心規模則大幅提高為 24 個甚至 32 個核心,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隨著 GPU 核心規模的增大性能提升的幅度其實會逐漸縮窄而無法一直維持線性增長,從 24 個 GPU 核心增加到 32 個 GPU 核心所帶來的性能增長可能會顯著低於預期,且 GPU 核心規模越大的型號即便再不重度使用 GPU 運算性能時耗電量也會稍微偏高而導致續航力稍微縮短。
第三個部分則是與外接顯示器的能力有關,M1 Pro 可以連結兩台 6K 解析度、60 Hz 顯示器,而 M1 Max 則可以連結三台 6K 解析度、60 Hz 顯示器與一台額外的 4K 解析度、60 Hz 顯示器。
最後則是記憶體配置的差異,M1 Pro 可搭配 16 GB 或 32 GB 的統一記憶體,而 M1 Max 則可搭配 32 GB 或 64 GB 的統一記憶體,因此若希望搭配 64 GB 的統一記憶體就只能選擇 M1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