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組裝選購攻略 (4) 我需要哪些東西才能組裝電腦?

接下來本篇我將大略介紹一台電腦組成需要有哪些部份 (也就是你需要採購哪些零組件才能拼出一台可以運作的電腦),以及組裝電腦可能會使用到的工具等。

常見電腦零組件

核心元件部分 (此部份的三項元件全部都為必備,缺一不可)

還記得前幾篇我提過的平台 (Platform) 嗎?
平台其實就是核心元件的組合,當你選擇了一款特定的 CPU 時,這款 CPU 就會牽制你只能選擇他能夠搭配的特定幾款晶片組,同時也會牽制你只能選擇這款 CPU 與選用這款晶片組的主機板上的記憶體插槽所能支援的記憶體種類。

如果買錯的話,可是完全不能用的哦,這大概是整個選購零組件過程中最需要小心的部份。

核心元件顧名思義就是整台電腦中最核心的部分,通常也是最昂貴佔總價中比例最高的部分,同時也是需要花最多心思去考慮自己需求與自己能負擔的上限並找到平衡答案的部份,核心元件主要包含這些部份:

  1. 中央處理器 (CPU)
    CPU 可以說是電腦的大腦,同時也是整台電腦中複雜度最高的晶片,目前的 CPU 除了負責運算與管理之外還整合了記憶體控制器 (IMC)、
  2. 主機板 (MB)
    主機板是整台電腦中「最大片」的零件,外觀上就是一大張電路板,主機板上有晶片組與用來安裝 CPU 和 RAM 的插槽。
  3. 記憶體 (RAM)
    記憶體在電腦中負責擔任快速資料存儲的任務,外型為長條狀,通常容量在數百 MB 到 8 GB、16 GB 之間。
    拜託別再跟我說你的記憶體有 1TB 了,記憶體很貴,1 TB 記憶體應該可以買一部汽車了而且還找不到足夠的插槽插 XD

常見的 CPU 通常長得像這樣: (下圖分別是第四代 Core i7 (Haswell 平台) 與旗艦平台的第五代 Core i7 HEDT (Haswell-E 平台))

Intel CPU 通常都長成這樣,一片綠色塑膠底板上面覆蓋一塊金屬導熱板的形式,但不同代的形狀可能略有不同,例如金屬板的樣式與整體形狀可能是正方形或略呈長方形。

core-i7-front

主機板則通常長得類似這樣:(這張圖是 ASUS 最新的 X99 Deluxe,搭配第五代 Core i7 HEDT 平台,屬於高階板所以可以看到是做成 ATX 全尺寸形式的,而且上面的電子元件非常密集)

主機板有數種公定的大小規格,通常可以買到的個人電腦主機板有 ATX (俗稱大板、全尺寸)、microATX (俗稱小板),特別做給小型電腦的 ITX (正方形小板)、伺服器或是超高階主機板使用的 E-ATX (延伸版 ATX) 這幾種,其中以 ATX 和 microATX (又名 uATX) 為最大宗。

 

記憶體的話則通常是如下圖的長條狀,隨著等級與廠商不同和主機板一樣可能會有各種顏色與裝飾,目前主要分成 DDR3 與 DDR4 兩大類而且互不相容,DDR4 是插不進 DDR3 插槽的,反過來也是,這很重要!然而除了兩大類型以外還有伺服器專用,支援 ECC 功能的高階型號和運作時脈較高的超頻版、玩家版等可供選擇。

 

上圖從最上面到最下面依序是開山祖師的 DDR 記憶體、已成歷史的 DDR2 記憶體、目前仍為主流的 DDR3 記憶體和剛剛上市不久還很貴的 DDR4 記憶體。

儲存元件部份 (光碟機、燒錄機可選,硬碟除非為無碟系統否則必備)

儲存元件部分目前最常見可分為磁性與光學以及快閃記憶體 (Flash Memory) 三大門派,其中磁性元件的代表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硬碟,目前基本上在市面上能買到的硬碟都是使用 SATA2、SATA3 規範的硬碟,由於硬碟本身的瓶頸,目前其實硬碟本身的速度很難達到 SATA3 的上限 6Gbps,甚至連要達到 SATA2 的上限 3Gbps 都很難,因此若是你手上有 SATA2 的硬碟,其實可以不必糾結繼續使用沒有關係,但如果要採購新的硬碟的話,理所當然我絕對是推薦直接採購 SATA3 的新品的。

硬碟廠商通常會根據不同的特性將硬碟分成非常多種類,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 (例如 24HR 開機者可能就需要買企業級的型號、要組 RAID 者就得選擇 NAS 系列或是企業級型號,你可能也聽說過 WD 的紅標、綠標、紫標、藍標、黑標、黃標等等五顏六色的標籤,這都是不同產品線的辨識方法,之後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說說這件事情)。

下圖這個才是長方形看起來像磚塊的物體才是硬碟,拜託別再跟我說他是記憶體了,他們兩個的價錢天差地別,速度上也是如此迥異的。

接下來要談的則是新興的快閃記憶體 (Flash Memory) 門派,也就是最近吵得轟轟烈烈的 SSD-固態硬碟 (Solid State Drives),固態硬碟的原理其實有點像隨身碟,使用的是快閃記憶體顆粒,儲存資料的方式是電性改變而非硬碟的磁性分佈儲存方式,SSD 能帶來比傳統硬碟高出非常多的存取速度,大約可以增加 3 ~ 5 倍之多,而且固態硬碟對於小檔案的複製與傳輸不像硬碟會有速度明顯耗損變慢的問題。

但是固態硬碟也不是全無缺點,傳統磁性硬碟常遇到的壽命問題在於壞軌、磁性不正常等等,但到了固態硬碟則會遇到對於不穩定的供電更加敏感 (可能導致存取錯誤)、寫入次數有限 (這是最大的問題,固態硬碟的壽命是隨著寫入次數的多寡而遞減的),因此經常需要修改的檔案較為不適合放在固態硬碟中,此外固態硬碟目前的容量單價遠高於傳統硬碟也是其目前最大的困境 (雖然這點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必然會被解決)。

下圖就是一款固態硬碟,其實固態硬碟本身長得跟筆記型電腦用的 2.5″ 硬碟很像,但近來也有部分型號以長得比較像筆記型電腦無線網路卡的 M.2 NGFF 形式推出。

最後則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光碟機與燒錄機部份,由於近來很多人其實已經不配燒錄機或光碟機了,因此我在這裡也就不多介紹,有需要的話直接到店裡選一台知名大廠 (如Pioneer、ASUS、Liteon等) 的大約 1,000 – 2,000 上下的就可以了,若有藍光光碟的需要則可能會更貴一些。

顯示卡 (大量玩遊戲者必備,若 CPU 有內建顯示且不玩遊戲者可免)

如果你的電腦最主要用途是玩遊戲的話,那當然砸在這部分的預算就絕對不會少囉,對於遊戲體驗最直接影響的部分並非 CPU,其實是顯示卡的部分,若以遊戲為主要目的的話自然是能買多高就買多高囉,但如果你不太玩遊戲,且選了 Xeon E3 系列的 CPU 的話,買一張最便宜約 1,000 元上下用來顯示畫面用的顯示卡就足夠囉!

下圖就是目前 NVIDIA 的卡王,一張要價三四萬塊台幣呢,當然打起各種電腦遊戲來說對它而言是輕鬆愜意的。

供電元件 (電源供應器) 必備,千萬不要在這部份貪小便宜!

電源供應器在電腦中主要是負責擔任變壓器的角色,由於我們的市電都是 110V 或是 220V,而電腦中大部分零件如 CPU、RAM 使用的電壓都大約 0.9 ~ 1.5 V 左右,硬碟與光碟機則是 12V、5V、3.3 V 而已。

千萬不要小看電源供應器,劣質電源供應器可能因為電壓 / 電流不穩導致各種零件的壽命縮短、損壞甚至是導致零件熔毀、冒煙甚至爆炸!

千萬不要為了省一千塊而毀了整台電腦,這絕對是得不償失的,電源供應器請務必選擇口碑良好的知名廠商。

電源供應器主要是依據瓦數分類,同廠同系列的狀況下瓦數越高,售價也會越高,請根據你其他零件的總耗電量多寡來決定要選購多少瓦數的電源供應器 (通常我個人還會額外留下 100W 左右的升級空間,以供未來升級或是為電源供應器預留衰減空間使用)。

散熱元件 (看情況)

散熱元件主要是風扇或是水冷套件的部份,若你選擇的是主流或入門平台的 Intel CPU,則 CPU 包裝中就會隨附一顆散熱風扇 (而且已經上好散熱膏) 了,若沒有超頻或是不嫌太吵的話其實用它就可以了,若你選擇的是 HEDT 系列的旗艦玩家平台,就得自備 LGA2011 可用的風扇或水冷套件了。

基本上 CPU 本身的散熱器是不可或缺的,至於機殼上其他部分則根據電腦的溫度與負載大小自行調配即可。

其它雜項 (根據個人需求選購)

其它雜項的部份就請依據你自己的需求決定囉,在此列出常見的項目大概有這些:

組裝會用到的工具

為了避免組裝到一半發生沒工具的窘境,建議你先準備好這些東西: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