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看的是個人電腦圖形晶片三國爭霸時代的三大王者,基本上是屬於比較成功的案例並且以中高階市場為主,但接下來我想談的廠商們恐怕就沒那麼光彩了。
Table of Contents
曾經輝煌,但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它們
這些廠商或多或少都曾經在 1990 年代中發光發熱幾年的時間,然而它們的輝煌卻轉瞬即逝。由於在 1998 年內幾乎都沒有新產品,因此在過去兩篇當中看不太到它們 (並不是我偷懶不寫),但其實這裡要介紹的才是它們真正的最後一搏。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在進入 21 世界前或是 21 世紀初期時退出歷史舞台的它們與它們的最後一批代表作。
Trident Microsystems, Inc.
沒有意外的話本篇會是我們最後一次在系列文當中見到 Trident (泰鼎微系統) 這間公司的影子,上次我們談到 Trident 的產品已經是上上篇的事情了,還記得當時「笑能」跟「畫質」都慘不忍睹的 3DImage 家族嗎?1997 年到 1999 年之間 Trident 基本上是只能在傳統 2D 圖形卡與高階 3D 圖形加速卡之間產生的價格夾縫當中求生存,並且在這將近兩年的時間之內潛心修練準備下一款對 Trident 來說至關重要的 3D 圖形晶片。
Blade3D
發佈時間:1999 年
如同前面提到的,Trident 在 1997 年之後基本上只剩下夾縫中求生存的本錢,而 Blade3D 這款產品也確實反映了這點-目的在於把 Trident 賴以生存的夾縫擴大而不是正面與高階 3D 圖形晶片製造商 NVIDIA、ATI、3dfx 對決,如果你還記得我先前怎麼描述 Trident 的話就會知道,其實這完全符合 Trident 這家公司創辦以來的「天性」。
Blade3D 的目標是創造一款用於總價在一千美金以下「低價個人電腦」的入門級 Direct3D + OpenGL 圖形解決方案,並給這些電腦帶來基本的 DVD 硬體加速撥放能力,聽起來俗擱大碗,好像挺不錯的,是吧?不過在經歷 3DImage 系列慘烈的畫質表現之後,其實人們對於 Trident 的信任感與期待可說是一點也不高,當時人們對 Trident 的預期實際上是大多覺得 Trident 大概只會端出另一款用來「在規格單上充數」的垃圾 (在當年的文獻中可以發現許多搭載 Trident 低階圖形晶片的套裝電腦在規格表上只寫「高速 AGP 圖形加速器」而沒給任何具體的型號,這就像告訴你電腦裡有顆 3 GHz 的處理器卻不告訴你它是 Core i7 還是 Pentium 4 一樣)。
回到 Blade3D 這款產品本身,實際上 Blade3D 的表現還算是允執其中,或許是因為 Blade3D 對當時的 Trident 有著決定其是否得以繼續在市場上存在的關鍵地位吧?Blade3D 是 Trident 旗下難得具有相當品質的產品,至少解決了 3DImage 時代破圖破到慘不忍睹 (上圖是 Blade3D、Intel i740 與 Matrox G200 跑 3DMark 測試的比較,取自 AnandTech) 的問題,雖然在性能上確實只能擔當低階產品 (比 Intel i740 好一點),不過也算是 Trident 難得有競爭力的產品了。
靠著 Blade3D 賺進的一點收入,Trident 在接下來幾年內得以繼續生存,不過隨著 Intel 在晶片組中納入整合圖形,而且 Intel 整合圖形的性能越來越強大,Trident Blade3D 創造出的生存空間很快就被 Intel 給吃乾抹淨了,雖然 Trident 也曾經與 ALi、VIA 等廠商合作將自家圖形晶片整合到晶片組中,但成效並不顯著。
在之後的日子裡基本上 Trident 沒能再推出任何能讓人們留下記憶的產品 (Blade T16、Blade T64、Blade XP 都沒能成功),並且在 2003 年正式退出了個人電腦圖形界,並將旗下的顯示晶片部門轉賣給圖誠科技 (XGI)。
S3 Graphics
另一家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廠商則是曾經在 2D 圖形時代有著一段輝煌歷史的 S3 Graphics,儘管在 2D 圖形時代有著一炮而紅的 86C911 與橫掃全球的 Trio64 系列,並且以超高 2D 圖形畫質著稱,但在時序進入 3D 圖形時代時,S3 Graphics 徹底的踢到了鐵板。
還記得我們曾經談過 S3 Graphics 對 3D 圖形的嘗試是從 ViRGE 開始的,接下來歷經慘烈的 Savage 3D 與止跌卻不能回升的 Savage4 連續三代的失敗之後,才漸漸走向無法挽回的頹勢 (老實說,從古到今能承受得起連續三次公司主要核心產品大失敗的科技公司說真的也沒幾家)。
Savage 2000
發佈時間:1999 年
在 1999 年 S3 Graphics 遇上了好幾個重要的里程碑,除了生出了 Savage 2000 這款被寄予厚望且相當高規格的產品之外,還有他們在那年年底收購了 DIAMOND 這家大型板卡製造廠等 (由此可見 S3 Graphics 這間公司累積的底力真的很雄厚,在公司主要核心產品連續三代失敗之後居然還有辦法玩架構大改甚至還收購其他公司)。
Savage 2000 是 S3 Graphics 在被 VIA 收購之前的最後一款主要產品,雖然仍然以 Savage 為名,但實際上架構與 Savage4 與其前身 Savage 3D 相去甚遠,採用了硬體 T&L (Transform & Lighting,轉換與光線處理) 設計,至於硬體 T&L 是啥,我稍後會跟 GeForce 256 一起介紹。
不過儘管 Savage 2000 使用了先進的硬體 T&L 設計 (S3 稱之為 S3TL),在性能表現上也還不賴 (與同其競爭對手 GeForce 256 接近),但 S3 Graphics 的老毛病又犯了,那就是驅動程式的品質真的是個非常徹底的悲劇,舉例來說,從剛剛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 Savage 2000 的主要賣點是硬體 T&L,但 S3 Graphics 相當天才,在 Savage 2000 上市時提供的驅動程式居然只支援到還沒有提供硬體 T&L 功能的 Direct3D 6.0!
驅動程式的問題最終讓在 Savage3D 時代上演過的悲劇再次重演,使得 Savage 2000 空有理論效能卻完全無法發揮,甚至在發揮之後根本只剩下「笑能」,在這樣的情況下 Savage 2000 理所當然地最終依舊是失敗收場。
最後要特別提到的是,Savage 2000 與 GeForce 256 雖然都是基於硬體 T&L 功能開發出來的產物,但是在架構編排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使用了兩條同時能處理兩個像素的管線 (2×2);後者則是使用了四條一次僅能處理單一像素的管線 (4×1),儘管這兩種設計在理論上會有相同的性能,但由於當時遊戲本身並沒有對單一管線同時處理多重像素做特別優化,因此實際上 GeForce 256 的架構設計表現是比較好的 (概念上有點類似在不支援多核心處理的作業系統上開多核心,表現往往不甚理想)。
在 Savage 2000 後,S3 Graphics 成為 VIA 的子公司,從此便不再有重要的 3D 圖形晶片推出,主要重心轉而已開發 VIA 晶片組需要的整合圖形功能為主,儘管後來還推出了 Savage XP (後來又改名 AlphaChrome,本質上只是 Savage 2000 的小改版,在 2002 年發佈,但由於架構老舊與性能拙劣因此從未被公開販售)、2003 – 2008 年間曾經推出多款以 Chrome 系列為名的顯示晶片 (主要目標以筆記型電腦與超低價桌上型電腦市場為主),但在市場上都未能引起太多迴響。
之後 S3 Graphics 在 2011 年又輾轉被 HTC 收購,從此就沒有直接以 S3 Graphics 為名的個人電腦用顯示晶片推出,因此在接下來的連載當中,我們也不會再見到 S3 Graphics 這間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