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下一城或神話終結?Xeon E3 v5 對決 Skylake Core i7 C/P 值之爭

這是本站的其中一篇人氣文章「Xeon E3 與 Core i7 CP值之爭,誰才是超值選項?」的後續,儘管從 Skylake 世代開始,Xeon E3 系列處理器不能用於一般消費性平台的主機板上,但隨著 Xeon E3 v5 終於開始廣泛鋪貨,近來也慢慢有人開始討論 Xeon E3 v5 與第六代 Core i7、Core i5 之間孰優孰劣。

※ 延續前篇的做法,本篇是以「一般使用者」的角度進行分析,因此選擇的比較對象為鎖頻一般版本的 Core i5 與 Core i7,而未將可超頻的解鎖 K 版處理器列入。

當家旗艦被洗臉不開心,封殺一般主機板確保 Core i7 高階地位?

Xeon E3 是伺服器或工作站用處理器,為什麼我們老愛討論 Xeon E3 與 Core i7 的 C/P 值?

實際上從 Sandy Bridge 世代開始,Xeon E3 家族與同代的 Core i7 就是攣生兄弟的關係,實際上從 Die shot 來看,Core i7 與 Xeon E3 基本上可說幾乎是相同的晶片,只是透過物理手段在特定區域線路進行屏蔽,使「民用版旗艦」Core i7 系列無法搭配 ECC 記憶體使用、Xeon E3 則喪失內建顯示功能 (實際上線路仍在,只是失去功能),站長曾經有看過主張 Core i7 與 Xeon E3 是不同晶片的說法,實際上從 Die shot 照片來看就可以很容易的推翻這點 (Xeon E3 的晶片電路圖上仍然可以看到內建顯示的構造,基本上同世代的四核心處理器都使用相同的核心設計,不論是 Xeon E3、Core i7、Core i5),所以事實就是如此:在最後一道工序 (性能與穩定性測試) 之前,其實是無法確定成品的這顆處理器會是什麼的,經過測試根據其能耐與市場需求才會將其設定為特定系列的功能限制並打上系列型號,所以說 Xeon E3 v5 是內建顯示壞掉的 Core i7,其實並不全然錯誤。

既然是攣生兄弟,很自然而然大家就會開始打歪主意,試著將 Xeon E3 拿來用於一般的電腦上,而在 BIOS 中加入 Xeon E3 系列的 microcode 支援實際上對主機板廠商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且實際結果發現效果非常良好,不但沒有任何問題,甚至能用接近 Core i5 的價格取得接近 Core i7 的性能,所以就引起了一股延續數年的 Xeon E3 混用熱潮。

Intel 的反制-封殺一般主機板支援

或許是 Xeon E3 太熱門,終於讓 Intel 感受到自家旗艦 Core i7 的銷量受到影響吧?另一方面混搭也導致在 Intel 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利潤分配問題 (明明賣掉一堆伺服器處理器,C22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卻相對而言幾乎滯銷) 從 Skylake 開始 Intel 使用了新的方式來封殺早已蔚為風行的「Xeon E3 + H/B/Z 系列主機板混用」熱潮,將腦筋動到了自家的 Intel Management Engine (ME) 上,在 BIOS 之前的 ME 加入了判斷,若發現不合規定的混搭就將系統強制關機,從此 Xeon E3 v5 只能用於包含伺服器部門負責的 C232、C234、C236 晶片組之主機板上,若主機板上用的晶片是 H170、B150、Z170、H110 等消費性主機板就無法正常使用。

由於這個方法比在 BIOS 中做區隔更為徹底,因此基本上主機板廠商目前為止也是沒轍的,因此本來站長覺得或許一切就這麼結束了,因此在當時撰寫了「沒搞頭了?Intel 在消費市場系列主機板上封殺 Xeon E3 v5」一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給混用,那我用伺服器晶片組做消費性主機板總行了吧?

主機板廠商似乎想法與 Intel 相反 (基本上站長是覺得這想法更合理些),主機板廠商們認為是消費性主機板去帶動了 Xeon E3 處理器的銷售,如果不是能夠混搭,根本不會有這麼多人去買 Xeon E3 處理器。

但儘管 Intel 態度如此,主機板廠商還是無法輕易割捨這塊市場 (畢竟關注 Xeon E3 v5 的人其實還是不少,甚至有人直接越級去買伺服器用主機板來搭了),於是主機板廠商們迫於無奈也只好提高庫存壓力、價格與成本去生產採用 C230 系列晶片組的主機板了。 (實際上大量生產的情況下,產品線越開越多對庫存和成本來說都是負面影響)

Skylake 世代 Core i5、Core i7、Xeon E3 v5 規格橫向比對

進入 Skylake 世代後,基本上訂價的部分沒有太大變化,三款處理器的價差仍然在日常變動範圍之內 (當然由於剛上市不久,所以 Skylake 系列價格還是偏高的,又 Xeon E3 v5 晚上市的緣故,價格應該還會下跌到官方訂價落差範圍),以下是三款處理器的主要規格比對:

型號 Core i5-6600 Xeon E3-1230 v5 Core i7-6700
官方報價 7,300 8,200 10,200
原價屋目前售價 7,330 8,790 10,380
PCHome 24H 目前售價 8,099 無販售 11,199
基準時脈 3.3 GHz 3.4 GHz 3.4 GHz
Turbo 時脈 3.9 GHz 3.8 GHz 4.0 GHz
L3 快取大小 6M 8M 8M
核心數 (C) 4 4 4
執行緒數 (T) 4 8 8
TDP 65 W 80 W 65 W
內建顯示 HD 530 HD 530
QSV 技術
支援 ECC 記憶體
PCI-E 通道數 16 16 16
CPUBenchmark.net 多核心分數 7,549 10,735 11,033
CPUBenchmark.net 單核心分數 2,099 未測 2,127
Cinebench R11.5 多核心分數 6.55 8.93 9.18
Geekbench 3 多核心分數 12,175 15,325 15,751
Geekbench 3 單核心分數 4,157 4,309 4,536

基本上單論處理器本質而言,與前代的狀況幾乎完全相同,同屬 Skylake 微架構因此大致架構上完全相同,Intel 仍然死性不改的將 Core i5-6600 的 L3 快取大幅閹割,相較於 Xeon E3-1230 v5 與 Core i7-6700 的 8MB 而言,直接砍到剩下 6 MB。除了快取記憶體的部分以外,本世代的時脈調整也相當引人關注,Core i5-6600 的預設時脈從前代的 3.5 GHz 降為 3.3 GHz,Core i7-6700 則從 3.6 GHz 降為 3.4 GHz,Turbo 時脈的部分則沒有調整,至於 E3–1230 v5 的部分則是與前代完全相同。

整體而言 Core i5-6600 的 Turbo 時脈略勝 Xeon E3-1230 v5 100 MHz,但從分數差距上來看實際上單核心性能甚至是落後於 Xeon E3-1230 v5 的,我想這 100 MHz 的差距大概根本感受不到,甚至 Core i5-6600 在站長目前看到的數據中反而輸給 Xeon E3-1230 v5 不少。

此外,E3-1230 v5 依舊因支援 HT 技術因此多出四條執行緒,比照 i7-6700 來到了 4C8T 的水準,在多核心的部份比起 i5-6600 來說多了 3000 分但價差卻只有 1,000 元上下,與 i7-6700 的差距只剩下誤差範圍 (2.7%),價差則仍然維持台幣 2,000 元左右,因此單論此世代處理器互比而言,對不需要內建顯示的人而言,其實 Xeon E3-1230 v5 的 C/P 值是往上提升的。

Xeon E3 v5 依舊強悍,但配套的主機板呢?

雖然從規格和測試數據來看,Xeon E5 的 C/P 值仍然是相當強悍的,但隨著 Intel 封殺消費性主機板的支援,消費者勢必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在採購主機板上才能搭配 Xeon E3 v5 使用,而買電腦當然考慮的 C/P 值得看整體,因此站長本次將會把主機板的部分納入分析。

主機板選擇相當有限,超廉價組合不再

目前在台灣能看到的「消費級」C232 主機板似乎只有 ASUS 推出的 E3PRO GAMING V5 一款,原價屋目前的售價是 NT$ 4,390,比起以往大家常拿來搭配 Xeon E3 的入門板 B150 系列來說若取中等型號大約貴了 1,000 元左右,比同廠商同系列的 B150 PRO GAMING 略貴將近 700 元,甚至也比自家的 H170 PRO GAMING 貴了兩百元左右。

(GIGABYTE 也有相關的產品釋出,但台灣似乎沒有販售,因此在此站長暫時就不介紹,待 GIGABYTE 將其引進後再行補上。)

COMPARE_E3_V5

↑ 整體來說看起來相當中規中矩的設計,用料方面並不算豐富,硬要說的話供電部分看起來 E3 PRO GAMING V5 更陽春一些。

以下是這張板子的規格:

關於這張板子,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來自於 C232 這款晶片組身上,實際上 C232 這款晶片組只是 C230 家族中最入門的型號,上面還有 C234 與 C236 兩款,儘管這張板子的價錢甚至超過自家的 H170 PRO GAMING,但作為伺服器產品線最入門款的 C232,擴充能力卻只有 B150 的等級,最明顯的差異出現在 PCI Express 通道的數量,H170 是 16 條、Z170 甚至有 20 條,而 C232 則只有 8 條,這很大程度限制了額外擴充卡與 PCI-E SSD 的安裝能力,廠商能在主機板上堆砌的功能晶片也因此變得相當有限

除此之外相較於 H170 而言 USB 3.0 的數量 C232 由 8 組降為 6 組,至於 SATA 連接埠的數量則是維持相等。

↑ 上為 E3 PRO GAMING V5,下為 B150 PRO GAMING

此外乍看之下此張板子的背面 I/O 比起其他晶片組的 PRO GAMING 主機板來說簡單許多,但其實只是將內建顯示相關電路拿掉而已,因此背板 I/O 自然就少掉 HDMI 與 D-Sub 接頭了。

至於其餘部分大致上就跟其他 PRO GAMING 系列的華碩主機板相同了,沒有什麼太值得討論的地方,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開始跟站長一起擔心這一世代裡 Xeon E3 v5 的 C/P 值了。

主機板 + 處理器配對後 C/P 值比拚

站長直接比價給你看

站長首先直接從配單的方式下手,根據幾種可能的情形配出下列幾種參考組合來進行比較:

一號機:Xeon E3 v5

說明:目前而言,搭配 Xeon E3 v5 的唯一可能組合。

零組件名稱 零組件型號 參考售價
處理器 Intel Xeon E3-1230 v5 8,800
主機板 ASUS E3 PRO GAMING V5 4,390
核心元件總價 13,190 元
二號機:Core i7-6700 + B150

說明:可以接受 E3 PRO GAMING V5 缺點 ( PCI-E 擴充能力) 的人,若改選 B150 + Core i7 可以考慮的組合。

主機板選 B150-PLUS 的原因純粹是其價格正好介於 B150 系列主機板的中間價位,絕大多數 B150 系列主機板價格落於正負一千元 (2,090 ~ 4,090) 之間。

這表示一件事情:如果你想的話,你甚至可以配出比 Xeon E3 v5 + C232 更便宜的 Core i7 組合……

零組件名稱 零組件型號 參考售價
處理器 Intel Core i7-6700 10,400
主機板 ASUS B150-PLUS 3,090
核心元件總價 13,490 元
三號機:Core i7-6700 + H170

說明:最理想的組合,Core i7 + H170,擴充性完全沒問題 (非 K 版處理器可以不必買 Z170,雖然此代 Z170 有略多四組 PCI-E 通道但影響不大)。

主機板選 H170A-PC MATE 的原因純粹是其價格正好介於 H170 系列主機板的中間價位,絕大多數 H170 系列主機板價格落於正負五百元 (3,090 ~ 4,090) 之間。

零組件名稱 零組件型號 參考售價
處理器 Intel Core i7-6700 10,400
主機板 MSI H170A-PC MATE 3,590
核心元件總價 13,990 元

結論

坦白說,站長本來認為可能會進入膠著,正打算要從更多不同面向去剖析各種選項的優劣,不過沒想到配單價格一算出來之後,一切就這麼結束了,當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配出比 Xeon E3 v5 組合更加便宜的 Core i7-6700 組合這種現象發生時,其實已經沒什麼必要再去探討兩者之間的性能差距 (E3-1230 v5 最多性能上只可能做到不輸 Core i7-6700 而已,要倒打是不可能的事情,過去 Xeon E3 之所以被很多人青睞就是因為其價格明顯低廉於 Core i7,效能卻幾乎沒有輸),孰優孰劣已經很明顯。

是的,Intel 成功達到其目的了,除非主機板大幅降價,否則此代的 Xeon E3 v5 基本上毫無 C/P 值可言,選購電腦時不用多想,基本上就考慮要配 Core i7 或 Core i5 可以了。

BTW,主機板大幅降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Intel 可不會坐視不管讓 C232 價錢跌到 B150 以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