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核心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AMD Ryzen 7 1800X 處理器開箱

說起來站長上次購買 AMD 推出的處理器已經是十七年前的事情了 (站長的第一台電腦使用的是 AMD K6-2),之後一路到現在換過這麼多台電腦我都沒有再回頭使用過 AMD 的處理器,而過去這六年多 AMD 幾乎是被打趴在地上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從來沒有在考慮過程中出現在我的清單上。

回顧過去十幾年的個人電腦發展史,Athlon 讓 AMD 成為在個人電腦處理器產業中挑戰唯一有機會挑戰 Intel 的廠商,後來的 Athlon 64 更是一度在功能上超越了 Pentium 4 而創造了 AMD 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正好也搭上 Intel 試圖拋棄 x86,從零開始重新打造安騰 IA-64 架構而一敗塗地的機緣),確立了個人電腦處理器產業一路走來始終維持的雙強鼎立格局。

然而從 Phenom 開始 AMD 在處理器方面的突破與成長幅度開始下滑,後來接班的 Bulldozer 更可說幾乎是扶不起的阿斗,為 AMD 的處理器部門帶來了六年多的寒冬,也讓 AMD 處理器的能見度隨著時間越來越低落 (其實站長有很多同學根本不認識 AMD 這個品牌),甚至 Bulldozer 架構連續四代產品低落的性能也開始讓 AMD = 低性能、AMD = 低階產品的刻板印象深植在許多人心中。

不過一切似乎在 2014 年 10 月 AMD 宣布由蘇姿豐 (Lisa Su) 接替 Rory Read 擔任執行長一職之後開始有了轉機,2015 年裡 AMD 先是坦白承認 Bulldozer 架構與其 CMT (叢集多執行緒) 設計在商業上的失敗,並決定改弦易轍回到 Intel 和早期 AMD 所採用的 SMT 同步多執行緒設計,重零開始重新發展一款全新的處理器架構,也就是今天我要開箱的主角-Ryzen 處理器所採用的 Zen 架構。

Ryzen 被認為是 AMD 「重返榮耀」的最後一次機會,並且被人們廣泛認為是抑制 Intel 不斷地漲價與每年擠牙膏式的微幅升級換代策略的唯一防線,而目前已經出爐的測試報告也顯示 Ryzen 的性能確實很有意思,因此基於好奇與暌違多年希望給 AMD 一次機會的想法,站長也跟進入手了一顆系列編成中定位最高的 Ryzen 7 1800X。

不過今天我還不打算談 Zen 架構的細節,而且才剛組裝完 Ryzen 7 1800X 的性能測試也還在進行中,所以就先來寫篇簡單的開箱紀錄吧 (之後應該還會有一篇是開箱主機板的)。

AMD Ryzen 7 1800X 開箱

其實以過去幾代高階 AMD 處理器的包裝設計來說,AMD Ryzen 應該是近年來包裝看起來最簡單、最陽春的一款,底色選用灰色而不是黑色,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只印了大大的 Ryzen 商標與右下角象徵家族系列的 7 字樣,這種設計以旗艦級處理器來說其實還蠻讓人意外的。

盒子側邊同樣使用了 Ryzen 商標背後的橘色圈作為主要的設計風格 (Ryzen 基於 Zen 架構,而 Zen 有禪的意思,因此選用了看起來日本禪風潑墨的 Logo 設計),在這一面可以從挖空的地方看到處理器本體。

另一面則是簡單的說明了內容物-AMD Ryzen 處理器、三年有限保固條款與簡易安裝指南 (帶 X 後綴的版本是沒有附上散熱器的)。

頂部則貼有具備防偽功能的 AMD 封條,同時上面也印了盒內處理器的型號、時脈、核心數與專屬序號等資訊 (說起來 Intel 的近幾代處理器為了節省成本居然連標籤上的雷射防偽都要省)。

包裝背面則印了多國語言的內容物說明,要特別注意的是 Ryzen 系列處理器不屬於 APU (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也沒有包含內建顯示單元,因此需要搭配獨立顯示卡才能使用,並且採用 Socket AM4 規格,與前代使用的 Socket AM3 並不相容。

剛剛說到 AMD Ryzen 的包裝頂部有防偽標籤,不過這邊讓人覺得有點好笑的是 AMD 在設計包裝底部時居然很天才的設計成可以完全打開的樣子,而黏貼在這裡的易碎封條又太小張,站長收到貨的時候根本就呈現浮貼狀態所以一點防護的效果都沒有,更好笑的是其實這盒子有超過 4/5 的體積是空的,只是用厚紙板撐起來,真正有內容物的部分其實只有下圖最左邊一小塊黑色內盒的部分,AMD 設計包裝的人實在是太天才了。

把側邊的小內盒抽出來就可以看到 Ryzen 處理器本體跟可以貼在機殼上的信仰貼紙了,比較特別的是 Ryzen 這次在 CPU 上印上了很大的 Logo (上次看到這種設計好像是 K6 跟 Pentium 時代了),而且印的還歪歪的,雖然很容易讓人起疑,但 Ryzen 真的就是設計成這樣,因此拿到時可別懷疑收到工程樣品或是被騙囉。

內盒的背面則是全黑沒有印任何圖樣的。

把內盒拆開之後可以取出裝有 CPU 跟貼紙的塑膠盒與使用手冊一本。

塑膠盒的背面外觀則是這樣,上面有浮雕的 AMD 標誌。

接下來讓我們把焦點移回處理器本身,可以看到這次的 Ryzen 處理器其實長得跟之前的 Phenom 與 Bulldozer 架構處理器很像。

與先前的產品相同,AMD 在進入 2017 年之後仍然沒有把消費性平台的產品從 FC-BGA 轉移到 LGA 設計,因此處理器背面仍然是由大量的針腳組成,而且密度比起上代的 AM3 來說增加了很多。

最後從這張圖中可以發現其實 Ryzen 的 PCB 跟金屬均熱板都設計得很厚,相信不會發生類似 Skylake 與 Kaby Lake 散熱器可能壓彎 CPU 的情況。

這次的簡單開箱就到這裡,關於 Ryzen 7 1800X 的性能測試與 Zen 架構的解析探討之後會陸續推出,還請大家多加支持。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