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關於本站
  • 聯絡站長
  • 設備資訊
  • 合作提案與贊助本站
  • 連載目錄
  • 本站 Windows 11 發佈狀態
  • Login
iLog
  • 電腦軟體
  • 電腦硬體
  • Windows
  • Android
  • Apple
  • 網路資訊
  • 生活觀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iLog
  • 電腦軟體
  • 電腦硬體
  • Windows
  • Android
  • Apple
  • 網路資訊
  • 生活觀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iLog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買來玩電腦還是買來被電腦玩?-ASUS PRIME X370-PRO 主機板開箱與短評

Andrew Huang Andrew Huang
2017-03-15
開箱紀錄
0

iLog > 生活觀點 > 開箱紀錄 > 買來玩電腦還是買來被電腦玩?-ASUS PRIME X370-PRO 主機板開箱與短評

分享至 Facebook分享至 Twitter

繼剛剛開箱過的 AMD Ryzen 7 1800X 處理器之後,這次要開箱的是對應的主機板,而站長選用的是 ASUS 推出的 PRIME X370-PRO,之所以選擇這張主機板主要有下面幾個理由:

  • X370 晶片組的 PCI Express 通道拆分能力較強,未來擴充彈性較佳
  • X370 晶片組提供的 SATA 3 連接埠數量較多 (站長本來有意把這台電腦組成強大的 NAS)
  • 一般而言 X370 系列產品的電路用料較佳
  • 正好 PRIME X370-PRO 是首波在台灣上市的產品當中價格最低廉的

ASUS PRIME X370-PRO 主機板開箱

既然是開箱那當然得從外包裝開始看起囉,ASUS PRIME X370-PRO 的包裝設計大致上與今年 ASUS 所推出的 Intel 20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相仿,並沒有特別另外設計,這張主機板由於定位偏向中階,是 X370 系列中較為低價的產品,因此屬於 PRIME 系列 (就是以前的 ASUS 本家無印系列)。

從外包裝正面下方的圖示可以大略了解這張主機板具備的主要特性:

  • 採用 AMD X370 晶片組
  • 支援 AMD Socket AM4 處理器 (Ryzen 系列)
  • 支援 NVIDIA SLI 技術
  • 支援 AMD CrossFire 技術
  • 支援 USB 3.1 10 GB/s
  • 最後一定要有的當然是今年各家最愛玩的 RGB 燈飾囉

在這邊要特別提醒一點,雖然主機板包裝上有大大的 HDMI 標誌,背板也確實有留 HDMI 接頭,但是目前上市的 Ryzen 處理器都是不包含內建顯示單元的,因此主機板上所有顯示輸出連接埠都是沒有作用的。

背面則是密密麻麻的產品介紹 (不過以站長個人的看法來說,其實右邊那堆 5-way Optimization、AURA 技術、S1220A 音效晶片其實都不是重點),比較重要的其實是左側的規格表內提及的內容。

由於這張版子定位屬於中階主流系列,因此沒有太多花俏的功能,大概就是 SATA 3 連接埠給了八組、可以裝三張 PCI Express x16 顯示卡 (但只有前面兩條插槽是 Gen 3,可以拆成單張 x16 或 兩張 x8+x8,最下面那條則是從晶片組拉出來的,只有 Gen 2 x4)、使用 Intel 的 I211AT 網路晶片這些,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記憶體支援的部分,這次 Ryzen 全系列都支援 ECC Unbuffered 記憶體,雖然 AMD 官方表示 Ryzen 的 ECC 支援能力並未經過詳細的驗證也不在保證範圍內,但確實是沒有刻意拔掉 ECC 功能支援的,比起 Intel 來說大方許多。

在盒子的側邊則貼著這張保固說明貼紙,由於 PRIME X370-PRO 不屬於 ROG 系列,因此保固方面最多只有四年 (若未註冊則只有三年),如果在意是否有五年保固的話可能就得選購較為昂貴的 ROG 系列型號了。

接下來是時候把包裝打開了,一拆開包裝首先看到的就是使用靜電袋包裝的主機板本體。

將主機板本體拿開之後下面則有一些簡單的配件。

把配件一字排開,一共有 I/O 背板、四條 SATA 傳輸線 (兩條 L 型,兩條直線型)、SLI HB Bridge、Q-Connector (圖片中間用來方便安裝機殼排線的轉接頭)、M.2 介面卡固定用螺絲、客製線材折價券、使用指南一本與驅動程式光碟一片。

說起來這張主機板雖然不屬於高階系列,但也要價五千多元,其實跟 ROG STRIX 系列的 Z270 主機板相比是落在差不多的位置 (甚至還比 STRIX Z270 系列中最入門的那張還要貴),但華碩在這張板子上卻連背板都捨不得做得精緻一點?就算拿同樣屬於 PRIME 系列的 Z270-A 來比較好了,至少 Z270-A 在 I/O 部分還有一塊 (不知道能幹嘛用但視覺效果不錯) 的飾板呀,不知道是不想對 AMD 投入太多資源還是 X370 的報價比 Z270 貴 (應該不太可能吧)?

接下來則是附贈的 SLI HB Bridge,由於目前的 CrossFire 已經不需要外部連接器所以也就沒見到 CrossFire 相關物品的蹤影了。

最後要提的配件則是這個被稱為 Q-Connector 的小東西,雖然這東西很簡單,但其實在組裝的時候多了這玩意兒還真的方便許多,特別是在選用小型機殼,組裝時手能移動的空間不多的情況時更是實用,不過比較奇怪的是這東西出現的機率似乎跟 ASUS 主機板的等級高低沒有直接關連。

ASUS PRIME X370-PRO 主機板本體介紹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移回主機板本身吧,基本上 X370-PRO 的設計是走中規中矩路線的 (其實講難聽一點就是有點陽春),沒有太多花俏的設計,像是相仿價位的 Z270 系列主機板中經常出現的 I/O 區護罩、I/O 區配置的大型 RGB 燈、外型誇張但效果不清楚如何的供電模組散熱器、各種按鈕、電壓量測點之類的東西在這張主機板上都看不到。

不過可能是 Ryzen 採用 SoC (System-on-Chip) 設計理念,將部分 SATA 與 USB 控制器塞進 CPU 內的關係,這代 AMD 主機板的配線看起來比 Intel 主流平台來得複雜許多,幾乎沒看到甚麼大面積的留白。

Page 1 of 2
12Next
Tags: AMDRyzenX370主機板硬體開箱開箱紀錄
Share50TweetSend
Previous Post

八核心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AMD Ryzen 7 1800X 處理器開箱

Next Post

Windows 10 Redstone 2 (RS2) 公眾預覽版本 Build 15058 發佈 + 繁體中文版下載

Andrew Huang

Andrew Huang

對於未來的生活充滿茫然,正在尋找與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向,試圖找到一條可以繼續走下去的道路。

Related Posts

AKG N5005 高階非客製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開箱
開箱紀錄

AKG N5005 高階非客製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開箱

2019-12-17
八核心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AMD Ryzen 7 1800X 處理器開箱
開箱紀錄

八核心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AMD Ryzen 7 1800X 處理器開箱

2017-03-12
當選 2017 Microsoft 最有價值專家 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 (MVP) 與獎項套件開箱
生活紀錄

當選 2017 Microsoft 最有價值專家 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 (MVP) 與獎項套件開箱

2017-02-15
Next Post
Windows 10 Redstone 2 (RS2) 公眾預覽版本 Build 14901 發佈 + 繁體中文版下載

Windows 10 Redstone 2 (RS2) 公眾預覽版本 Build 15058 發佈 + 繁體中文版下載

社群網路

投票中心

請問您對本站此次改版的滿意度?

Loading ... Loading ...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粉絲專頁

搜尋本站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在 Twitter 上追蹤我

Tweets by AndrewDev8383

訂閱本站

訂閱後當本站有新文章時便會發出通知。

一起加入其他 6,937 位訂閱者的行列

DISCORD

  • 聯絡站長
  • 關於本站
  • 合作提案與贊助本站

Copyright © 2015 - 2022 iMotion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電腦軟體
  • 電腦硬體
  • Windows
  • Android
  • Apple
  • 網路資訊
  • 生活觀點

Copyright © 2015 - 2022 iMotion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