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剛剛開箱過的 AMD Ryzen 7 1800X 處理器之後,這次要開箱的是對應的主機板,而站長選用的是 ASUS 推出的 PRIME X370-PRO,之所以選擇這張主機板主要有下面幾個理由:
- X370 晶片組的 PCI Express 通道拆分能力較強,未來擴充彈性較佳
- X370 晶片組提供的 SATA 3 連接埠數量較多 (站長本來有意把這台電腦組成強大的 NAS)
- 一般而言 X370 系列產品的電路用料較佳
- 正好 PRIME X370-PRO 是首波在台灣上市的產品當中價格最低廉的
ASUS PRIME X370-PRO 主機板開箱
既然是開箱那當然得從外包裝開始看起囉,ASUS PRIME X370-PRO 的包裝設計大致上與今年 ASUS 所推出的 Intel 200 系列晶片組主機板相仿,並沒有特別另外設計,這張主機板由於定位偏向中階,是 X370 系列中較為低價的產品,因此屬於 PRIME 系列 (就是以前的 ASUS 本家無印系列)。
從外包裝正面下方的圖示可以大略了解這張主機板具備的主要特性:
- 採用 AMD X370 晶片組
- 支援 AMD Socket AM4 處理器 (Ryzen 系列)
- 支援 NVIDIA SLI 技術
- 支援 AMD CrossFire 技術
- 支援 USB 3.1 10 GB/s
- 最後一定要有的當然是今年各家最愛玩的 RGB 燈飾囉
在這邊要特別提醒一點,雖然主機板包裝上有大大的 HDMI 標誌,背板也確實有留 HDMI 接頭,但是目前上市的 Ryzen 處理器都是不包含內建顯示單元的,因此主機板上所有顯示輸出連接埠都是沒有作用的。
背面則是密密麻麻的產品介紹 (不過以站長個人的看法來說,其實右邊那堆 5-way Optimization、AURA 技術、S1220A 音效晶片其實都不是重點),比較重要的其實是左側的規格表內提及的內容。
由於這張版子定位屬於中階主流系列,因此沒有太多花俏的功能,大概就是 SATA 3 連接埠給了八組、可以裝三張 PCI Express x16 顯示卡 (但只有前面兩條插槽是 Gen 3,可以拆成單張 x16 或 兩張 x8+x8,最下面那條則是從晶片組拉出來的,只有 Gen 2 x4)、使用 Intel 的 I211AT 網路晶片這些,不過比較有意思的是記憶體支援的部分,這次 Ryzen 全系列都支援 ECC Unbuffered 記憶體,雖然 AMD 官方表示 Ryzen 的 ECC 支援能力並未經過詳細的驗證也不在保證範圍內,但確實是沒有刻意拔掉 ECC 功能支援的,比起 Intel 來說大方許多。
在盒子的側邊則貼著這張保固說明貼紙,由於 PRIME X370-PRO 不屬於 ROG 系列,因此保固方面最多只有四年 (若未註冊則只有三年),如果在意是否有五年保固的話可能就得選購較為昂貴的 ROG 系列型號了。
接下來是時候把包裝打開了,一拆開包裝首先看到的就是使用靜電袋包裝的主機板本體。
將主機板本體拿開之後下面則有一些簡單的配件。
把配件一字排開,一共有 I/O 背板、四條 SATA 傳輸線 (兩條 L 型,兩條直線型)、SLI HB Bridge、Q-Connector (圖片中間用來方便安裝機殼排線的轉接頭)、M.2 介面卡固定用螺絲、客製線材折價券、使用指南一本與驅動程式光碟一片。
說起來這張主機板雖然不屬於高階系列,但也要價五千多元,其實跟 ROG STRIX 系列的 Z270 主機板相比是落在差不多的位置 (甚至還比 STRIX Z270 系列中最入門的那張還要貴),但華碩在這張板子上卻連背板都捨不得做得精緻一點?就算拿同樣屬於 PRIME 系列的 Z270-A 來比較好了,至少 Z270-A 在 I/O 部分還有一塊 (不知道能幹嘛用但視覺效果不錯) 的飾板呀,不知道是不想對 AMD 投入太多資源還是 X370 的報價比 Z270 貴 (應該不太可能吧)?
接下來則是附贈的 SLI HB Bridge,由於目前的 CrossFire 已經不需要外部連接器所以也就沒見到 CrossFire 相關物品的蹤影了。
最後要提的配件則是這個被稱為 Q-Connector 的小東西,雖然這東西很簡單,但其實在組裝的時候多了這玩意兒還真的方便許多,特別是在選用小型機殼,組裝時手能移動的空間不多的情況時更是實用,不過比較奇怪的是這東西出現的機率似乎跟 ASUS 主機板的等級高低沒有直接關連。
ASUS PRIME X370-PRO 主機板本體介紹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移回主機板本身吧,基本上 X370-PRO 的設計是走中規中矩路線的 (其實講難聽一點就是有點陽春),沒有太多花俏的設計,像是相仿價位的 Z270 系列主機板中經常出現的 I/O 區護罩、I/O 區配置的大型 RGB 燈、外型誇張但效果不清楚如何的供電模組散熱器、各種按鈕、電壓量測點之類的東西在這張主機板上都看不到。
不過可能是 Ryzen 採用 SoC (System-on-Chip) 設計理念,將部分 SATA 與 USB 控制器塞進 CPU 內的關係,這代 AMD 主機板的配線看起來比 Intel 主流平台來得複雜許多,幾乎沒看到甚麼大面積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