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達人養成計畫 7-7:光學儲存設備 (下) HD DVD 與 Blu-ray

在談完最被廣泛使用的 CD 家族標準以及經過許多紛紛擾擾但最終仍成功成為主流的 DVD 標準後,接下來本節要談的是較新世代的 HD DVD 標準與藍光光碟 (Blu-ray Disc) 標準。

HD DVD 與 Blu-ray 之爭

關於在 DVD 之後的下一個光碟標準的爭論實際上早在 DVD 標準完全定案之前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在深入談這兩種標準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當時 DVD Forum 會員公司們對於下一代光碟標準已經各自開始有了一些願景,其中最主要的共同目標是儲存空間容量必須相較於 DVD 來說有顯著的成長以滿足未來存放高畫質影像的需求,而 DVD 儲存容量的限制在光碟體積不變的前提下主要是受制於寫入與讀取時所使用的雷射光線的波長 (DVD 使用的是 650nm 波長的紅色雷射光線),而波長越短意味著光碟片上用於表示儲存資料的刻痕密度就可以隨之提高,也就意味著可以在相同大小的碟片上儲存更大容量的資料,因此對於下一代光碟標準基本上各陣營都有共識要採用波長較短的「藍色雷射光線」,在 2002 年 04 月 DVD Forum 也特別公開揭示了這個發展方向。

不過雖然彼此都有下一代要使用藍光雷射為基礎的共識,但其實 DVD Forum 各成員之間對於要如何發展、碟片組成厚度要沿用 DVD 的雙 0.6mm 還是改為 0.1mm + 1.1mm、要不要跟 DVD 格式維持某種程度的向下相容等問題其實有著不少嚴重分歧 (沒錯,當年 SD 跟 MMCD 陷入對決的歷史又重演了),科技史上的又一場格式大戰自此逐漸顯露苗頭。

在 2002 年 02 月 19 日,SONY、Panasonic、Pionner、PHILIPS、Mitsubishi、SAMSUNG、Hitachi、LG 與 Thomson 這九間認為下一代光碟標準應該不受限在 DVD 既有架構上發展、獨立於 DVD Forum 之外的公司 (這九間公司都是 DVD Forum 成員,而且還全部都是相當於執委會的 DVD Forum 督導委員會之成員公司) 宣布組成 Blu-ray Disc Founders 推動稱為 Blu-ray Disc 的下一代光碟標準的開發,自此這場次世代光碟大戰的第一個參賽者正式誕生。

而在此同時主張繼續在 DVD Forum 的框架上發展「基於藍色雷射光的次世代 DVD 格式」的 DVD Forum 剩餘成員 (主要為 TOSHIBA 與 NEC) 所主導的次世代光碟格式標準 (當時稱為 Advanced Optical Disc,AOD) 也在持續發展,並且在同年 8 月被提交到 DVD Forum 督導委員會審議,成為這場格式大戰的第二個參賽者,隨後 DVD Forum 也在同年十一月宣布成立兩個工作組分別專責研究 AOD 與 Blu-ray Disc 技術,期望能求同存異在 DVD Forum 的架構上找出一個統一的次世代光碟標準。

之後在歷經一連串支持 Blu-ray 陣營的督導委員會成員持續棄權、缺席杯葛導致流會或投下反對票導致贊成票不足等因素而未能通過、DVD Forum 督導委員會補選引入新成員以打破僵局、修改投票規則使贊成比例計算不再計入棄權票 (由 Intel 主導,在會議中迅速通過並立即生效) 以降低通過門檻等持續了好幾個月的過程,再加上 Thomson 與 SAMSUNG 最後選擇兩邊兼押意外投下贊成票等因素,終於在 2003 年 11 月 19 日以 8 票贊成、6 票反對的薄弱多數 (當時的 DVD Forum 督導委員會總共有 20 席)  支持 AOD 通過成為 DVD Forum 採認的下一代光碟格式標準 (而且該次會議只有 ROM 勉強通過,可寫入的 R、RW 規格都能成功闖關),並被冠以 HD DVD 的正式名稱。

但即便 DVD Forum 正式採認了 AOD 做為次世代光碟標準,但在 Blu-ray 陣營本來就沒有打算要爭取被 DVD Forum 採認的情況下,這場格式大戰其實才只剛剛經過序章而已,在兩大陣營陸續就位以後,一場大戰其實現在才正要開始。

HD DVD (2003 年)

首先讓我們從 HD DVD 開始看起,如同前述,HD DVD 是由 TOSHIBA 與 NEC 主導,並循 DVD Forum 體制內提案審議在歷經一番波折後被 DVD Forum 採認為 DVD 格式的「正統後繼者」,第一版 HD DVD 規格在 2003 年 11 月 19 日被正式採認,但實際產品推出要等到 2006 年以後 (第一部 HD DVD 播放器在 2006 年三月底上市,第一部採用 HD DVD 格式發行的電影則是在 2006 年四月才推出。

在研發思路上 HD DVD 比 Blu-ray 更傾向於對 DVD 格式保持某種程度上的向下相容,因此在一些物理參數上其實還可以看到不少 DVD 的影子,甚至連儲存資料的結構也與 DVD 大致相同 (主要差異僅見於 ECC 檢驗部分,HD DVD 的 ECC 校驗區塊較大)。

相較於 DVD 來說 HD DVD 最大的差異就是前面提過的藍光雷射,先前 DVD 選用的是 650 奈米波長的紅光雷射 (透鏡數值孔徑值 0.60),為了提高儲存密度以提高在碟片體積不增加情況下大幅增加儲存容量,HD DVD 所選用的是 405 奈米波長的藍光雷射 (透鏡數值孔徑值 0.65),同時碟片上的軌距也由 0.74μm 收窄為 0.4μm,最小訊坑長度由 0.4μm 折半為 0.2μm,因此單面單層儲存容量可由原來的 4.7 GB 提升為 15 GB (不過還是遠小於 Blu-ray 光碟的 25GB),除了可以滿足存放 1080p 解析度影片的需求之外還可以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採用 Dolby Digital Plus、DTS-HD HR Audio 等高解析度編碼的音訊。

在物理規格方面,HD DVD 光碟則使用了與 DVD 光碟相同的兩片 0.6mm 塑膠基板貼合成形,這樣的設計使得 HD DVD 在生產上有著生產線建置成本較低、部份生產 DVD 光碟的生產線設備可以繼續沿用等特性,因此對於生產光碟片的廠商來說其實是更具有成本優勢的選項,所以也獲得了許多光碟片廠商的支持,此外使用相同碟片結構與相近的透鏡數值孔徑值也有著更容易設計、製造同時相容 DVD 與 HD DVD 設備的優勢。

在儲存容量方面,由於 HD DVD 與 DVD 同樣把反射層配置在碟片正中央,因此同樣具有可以設計出雙面儲存介質的特性,所以 HD DVD 也有著單面單層 (Single Sided, Single Layer,SS SL)、單面雙層 (Single Sided, Dual Layer,SS DL)、雙面單層 (Double Sided, Single Layer,DS SL) 以及雙面雙層 (Dual-sided, Dual Layer,DS DL) 四種不同規格。

碟片尺寸 紀錄層配置 總面數 總層數 總容量
12 cm 單面單層 1 1 15 GB
單面雙層 1 2 30 GB
雙面單層 2 2 30 GB
雙面雙層 2 4 60 GB
8 cm 單面單層 1 1 4.70 GB
單面雙層 1 2 8.54 GB
雙面單層 2 2 9.40 GB
雙面雙層 2 4 17.08 GB

值得注意的是 TOSHIBA 等廠商在 2005 年中也曾經一度提出單面三層 (容量可達 45GB,根據 TOSHIBA 的說法生產程序上跟雙面雙層的 DVD 很類似) 的 HD DVD 規格甚至是一面雙層 HD DVD、另一面卻是雙層 DVD 的混搭碟片規格 (TWIN FORMAT 或 Hybrid Disc),不過在市場上並沒有獲得成功,DVD Forum 直到 2007 年底才正式將單面三層 HD DVD 納入 HD DVD 標準。

在談完 HD DVD 的基本特性之後,最後要提到的是 HD DVD 實際上也和 DVD 一樣有著對應的可寫入版本,並且同樣分為多次可寫入碟片與單次可寫入碟片兩種,前者以 HD DVD-RW (對應到 DVD-RW) 與 HD DVD-RAM (對應到 DVD-RAM) 為代表,後者則以 HD DVD-R (對應到 DVD-R) 為代表。

其中可多次寫入的 HD DVD-RAM 首先於 2004 年 09 月 22 日的會議上被採認,這部分歷史與 DVD 的發展順序其實相當類似,技術上延伸自 DVD-RAM,採固定同心圓紀錄軌道、軌距進一步縮窄為 0.34 μm 的 HD DVD-RAM (全稱是 HD DVD Rewritable,單面單層容量 20 GB、單面雙層受制於其固定紀錄軌道設計,容量無法達到單面單層的兩倍而僅可達到 32GB) 被採認的時間實際上早於 HD DVD-RW,且 HD DVD-RAM 最初其實就是以 HD DVD-RW 之名被發布,但後來在 2005 年 11 月 16 日的會議上才被改名為 HD DVD-RAM 並另外推出了技術上較接近 DVD-RW 的「真」HD DVD-RW (全稱是 HD DVD Re-recordable,其實縮寫是 HD DVD-RR,但 DVD Forum 認為 DVD-RW 的名氣較大所以就直接把已經用過的名字回收重用了),也就是 DVD Forum 完全沒從 1999 年前後 DVD-RAM 與 DVD-RW 的發展過程學到教訓的意思 (很亂吧?不過還好這些東西最後都在市場的洪流中被淹沒了)。

至於在單次可寫入碟片的部分,DVD Forum 則是在 2005 年 02 月 23 日的會議上正式採認了單面單層的 HD DVD-R 與單面雙層的 HD DVD-R DL 標準。

Blu-ray Disc (2002 年)

在簡單介紹完 HD DVD 之後,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目前我們所熟知的藍光光碟規格-Blu-ray Disc。

如同本節一開始我們提過的,Blu-ray Disc 標準是由 SONY、Panasonic、Pionner、PHILIPS、Mitsubishi、SAMSUNG、Hitachi、LG 與 Thomson 這九間公司所主導 (當中最核心的成員則是 SONY),這些公司原先都是 DVD Forum 的督導委員會成員,但這幾間公司認為下一代光碟標準不應該繼續在 DVD Forum 的框架下發展,因此集結起來在 2002 年 02 月 19 日另外成立了 Blu-ray Disc Founders,準備在 DVD Forum 體系之外另起爐灶發展全新的光碟標準,最初的 Blu-ray Disc 的基本規格則在不久後的 2002 年 05 月 20 日公布。

在物理規格上 Blu-ray Disc 雖然與 HD DVD 同樣採用波長 405 奈米的藍光雷射,但 Blu-ray Disc 使用的碟片結構與 DVD、HD DVD 有很大的不同,Blu-ray Disc 的碟片同樣由兩層結構組合而成,但兩層的厚度分別為 0.1 mm 與 1.1 mm。

相較於 DVD 與 HD DVD 來說,Blu-ray Disc 的紀錄層會落在更靠近讀寫頭的位置,且 Blu-ray Disc 所使用之讀寫頭的透鏡數值孔徑為 0.85,顯著大於 HD DVD 的 0.65 (意味著 Blu-ray Disc 讀寫頭射出的雷射光束較窄、較集中),這兩個特性導致了 Blu-ray Disc 的軌距可以窄達 0.32 μm (HD DVD 的軌距則為 0.4μm)、最小訊坑長度則可短達 0.15μm (HD DVD 的最小訊坑長度則為 0.2μm),使 Blu-ray Disc 得以具有比 HD DVD 更高的儲存密度與讀寫精準度,單層可以儲存的容量一舉達到了 25 GB,大幅超越了 HD DVD 的每層 15 GB。

不過 Blu-ray Disc 規格設計上的這兩個特性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Blu-ray Disc 對於碟盤讀取面上的刮痕、磨損或污漬比起 DVD 與 HD DVD 來得更加敏感,因此早期的 Blu-ray Disc 在碟盤外設有一層與 DVD-RAM 有些類似的卡匣 (但這層卡匣其實是 Blu-ray 初期推廣的一大障礙,也是成本高昂的原因之一),且紀錄層不在中間也決定了 Blu-ray 將不會有雙面規格。

這種帶有卡匣的 Blu-ray Disc 之裝置只能使用在比較早期的 Blu-ray 裝置,實際使用起來如下圖所示 (圖為最早上市的 Blu-ray Disc 錄放影機-SONY BDZ-S77,發售於 2003 年 04 月,當時要價 40 萬日圓,稍後會再提到這台機器)。

這樣的情況在 2005 年 TDK 公司發表了名為 Durabis 的聚合物強化塗層後得到了解決,同年的 CES 展上 TDK 就展示了不帶有卡匣外殼的 Blu-ray Disc,而後隨著時間發展 SONY 與 Panasonic 廠商也陸續發展出各自的強化塗層,各家廠商與後續的 Blu-ray 標準規格修訂中很快也都捨棄了卡匣設計。

BD-RE (2002 年)

談完 Blu-ray Disc 的物理規格與特性之後,接下來要提的是 Blu-ray Disc 的種類與碟片規格,Blu-ray Disc 家族當中一共有三個成員,而當中的第一個成員並不是唯讀光碟 BD-ROM,反而是可重複寫入的 BD-RE 規格較早推出 (但初期是直接以 Blu-ray Disc 為名上市),原因其實說穿了並不難理解,因為 Blu-ray 最早的應用場景實際上是錄放影機的光學儲存介質,而首批上市的裝置就是前面曾經稍微點到的 SONY BDZ-S77。

第一版 BD-RE 規格 (2002 年定案) 主要是為了針對錄放影機等影視需求而設計的 (因此並沒有考慮到用於電腦的使用場景),再加上第一版與第二版之間有數年的落差加上第一版規格推出時還有不少技術並不成熟,因此 BD-RE 1.0 有不少特性其實都與後來幾版的 BD-RE 規格不同,例如 BDFS 檔案系統、同時兼有單層 23 GB / 雙層 46 GB 與單層 25 GB / 雙層 50 GB 容量規格、具有卡匣式外殼設計等。

2005 年定案的第二版 BD-RE 規格開始考慮到與電腦的相容性,因此 BD-RE 1.0 規範中的 BDFS 檔案系統被電腦上較常用的 UDF 2.5 檔案系統所取代,同時也取消了卡匣設計,並且統一容量為單層 25 GB、雙層 50 GB 規格,還新增了二倍速讀寫速率,後續各個版本的 BD-RE 規格都奠基在這個版本上並且與其保持相容。

隨後在隔年九月推出的 BD-RE 3.0 規格則沒有帶來太多大的變化,主要僅是新增用於手持錄影機的 8 cm 版本碟片而已,2010 年 06 月推出的 BD-RE 4.0 規格則推出了儲存密度更高、單層儲存容量也更高且支援三層紀錄層結構 (主要來自於最小訊坑長度由 0.15µm 縮窄為 0.112µm,所以每層的儲存容量可以從 25 GB 增長為 33 GB) 的 BD-RE XL 規格,單片三層容量可達 100 GB。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讀取這種碟片需要使用更高的雷射功率、可調範圍更大的讀寫頭透鏡,因此只能用於規格上支援使用 BD XL 碟片的機種,但對廠商來說由於技術變動的程度不算太大,因此設計支援 BD XL 碟片的裝置其實並不會太過困難。

BD-R (2005 年)

而 Blu-ray Disc 家族中的第二個成員則是只支援一次性寫入的 BD-R,發佈的時候距離 BD-RE 1.0 標準公布已有三年的時間,由於與 BD-RE 2.0 標準同時公布因此 BD-R 的第一版規格的多數特性其實都與 BD-RE 2.0 相同,例如 UDF 2.5 檔案系統、單層 25 GB 或雙層 50 GB 容量設計、無卡匣外殼設計等都與 BD-RE 2.0 完全一致。

隨後 2006 年 09 月的 BD-R 2.0 標準則是與 BD-RE 3.0 標準同步 (新增用於手持錄影機的 8 cm 版本碟片),2010 年 06 月的 BD-R 3.0 標準則是與 BD-RE 4.0 標準同步,但比較特別的是 BD-R 3.0 標準除了加入了基於 BDXL 高儲存密度規格的三層 (TL) BD-R 碟片 (容量為 100 GB) 外還加入了四層 (QL) 的版本,單碟容量可高達 128 GB。

BD-ROM (2005 年)

Blu-ray Disc 家族的最後一個成員則是唯讀的 BD-ROM 規格,也就是 1080P 藍光電影光碟所使用的格式。

BD-ROM 發展上與 BD-R 其實算是同期,因此除了 BD-ROM 的紀錄層改採凹陷紋路原理而非如 BD-RE 使用相變金屬材料或 BD-R 使用有機染料變性或相變金屬材料外的特性大多非常相似,同樣使用 UDF 2.5 檔案系統、單層 25 GB 或雙層 50 GB 容量與無卡匣外殼設計。

而 BD-ROM 標準雖然先後有多個版本,但其實前三個版本在規格上並沒有太大變化,2006 年的 BD-ROM 2.0 版規格主要是對影音格式規格有調整 (並且在 2006 年 05 月推出時直接取代了 BD-ROM 1.0 版規格),2009 年底的 BD-ROM 3.0 版規格則是加入了 3D BDMV 支援 (因此實際上都只有規格書中規範影音格式的第三部分有改版而已)。

而變化比較大的則是目前最新、完成於 2015 年 08 月的 BD-ROM 4.0 版規格,主要的差異在於採用了前面 BD-RE 5.0 標準與 BD-R 4.0 標準中引入的 BDXL 規格碟片,將每層儲存容量提高為 33 GB 並推出了兩層與三層紀錄層的版本 (儲存容量分別為 66 GB 與 100 GB,雖然規格書中另有 50 GB 版本但其並未使用 BDXL 規格的碟片,而是沿用普通的雙層 BD-ROM 碟片僅加入新的編碼格式支援) 以作為 4K Ultra HD 影片的載具,此外為了宣傳其可用於裝載 4K 影片的特性,Blu-ray Disc Association 還特別將 BD-ROM 4.0 版規格的藍光光碟命名為 Ultra HD Blu-ray 並給予了不同的商標設計。

次世代光碟格式之爭

在分別談完這場次世代光碟格式之爭的兩大主角 HD DVD 與 Blu-ray 的主要特性與發展過程之後,現在是時候讓我們把目光重新放回這場競爭本身 (這部分其實與電腦本身比較無關,如果對消費性電子與影音產業當時的故事沒興趣的話可以跳過)。

前面我們提過 HD DVD 與 Blu-ray 這兩種光碟格式標準所使用的技術其實存在相當多的共通點,例如同樣同樣採用波長 405 奈米的藍光雷射、最終都選用了 UDF 檔案系統、相同的影音編碼格式等,在實際使用上其實使用者並不會感受到什麼顯著的差異、兩者之間在技術的先進程度上也並沒有多少差距,反而兩者在規格上有差異的部分大多是有目的性地設計來給雙方陣營作為用來各自拉攏廠商支持的賣點。

舉例來說,在物理規格上 HD DVD 刻意選擇了與 DVD 相同的碟片結構的原因實際上是為了用「不用大規模修改 DVD 碟片生產線即可生產 HD DVD 碟片」來拉攏生產光碟片的廠商、選用與 DVD 相近的透鏡數值孔徑的目的則是為了降低生產同時支援 DVD 與 HD DVD 之設備的難度以拉攏光碟機等設備廠商,但這種作法相對也造成了 HD DVD 的儲存密度無法達到 Blu-ray 的等級,至於 Blu-ray 陣營則對 HD DVD 陣營的做法深感不以為然並以儲存容量顯著大過 HD DVD 作為主要賣點之一,反過來將 HD DVD 刻意對 DVD 規格保持部分相容的特性視為一種「包袱」,但整體來說其實這些差異都不算大,雙方都未能在技術層面上構成決定性的優勢。

競爭局勢的成形 (2003 – 2005)

前面提過 2003 年 DVD Forum 在歷經一波三折之後終於確立了 HD DVD 格式標準將接替 DVD 成為其推動的次世代光碟標準,但在 Blu-ray 陣營其實打從一開始「就不怎麼在意 DVD Forum 怎麼看」的背景之下 DVD Forum 的決定與宣示其實並沒有給逐漸成形的對抗格局帶來甚麼改變,反而正式了確立了 Blu-ray 陣營與 HD DVD 陣營自此開始各走各的路的發展。

在 2003 年到 2006 年間兩方陣營都致力將各自訂立的標準規格轉化為第一批上市的產品,其中以 Blu-ray 陣營的步調較快,在 HD DVD 標準被 DVD Forum 確定採納前的 2003 年 04 月便由 SONY 發佈了第一款 Blu-ray Disc 錄放影機-SONY BDZ-S77 (下圖) 與搭配使用的 BD-RE 碟片,值得注意的是這款錄放影機的建議售價高達 45 萬日幣之譜,至於同陣營的 Panasonic 則是在隔年也推出了相似的產品。

但前面我們也提過第一批上市的 Blu-ray 產品其實與我們現在所認識的 Blu-ray 在規格與特性上存在著相當多的差異,再加上誇張的售價、有限的產量等因素,Blu-ray 陣營初期較快的步調其實並沒有給他們帶來甚麼特別的優勢,而與現今 Blu-ray 比較接近的 BD-RE 2.0 標準定案的時候則已經是 2006 年的事情了。

雖然在 2003 年到 2005 年之間並沒有多少支援次世代光碟格式的設備上市,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年之內雙方陣營都不斷嘗試在光碟片廠商、光碟機廠商、軟體公司、電腦公司、影音內容產業等業界不斷努力拉幫結派使得這場格式之爭越演越烈,例如 HD DVD 陣營拉攏了不少光碟機、光碟片廠商以及微軟、Intel 等,Blu-ray 陣營則也拉攏了不少影視界巨頭 (而且 SONY 自己本身就是娛樂業的超級巨頭之一) 與 DELL、HP 等電腦廠商。

雖然這期間內也有一些業界巨頭曾跳出來試圖扮演和事佬、希望能夠談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單一標準,但幾次嘗試下來其實都沒有甚麼具體成效。隨著愈來愈多各領域的廠商各自為了不同的目的與利益在兩大陣營之間做出選擇,這場格式之爭已經無可避免。

次世代光碟產品正式面世 (2006)

在 2005 年底雙方陣營的主要陣容大致上都已經成形,兩方的規格標準也先後推出了較成熟的版本,這場競爭最熱鬧的階段也就隨之展開了,首先 TOSHIBA 在三月推出了第一款 HD DVD 播放機 HD-A1 (售價約 499 美元) 作為 HD DVD 陣營的開場之作。

而錄放影機的首款 HD DVD 產品則是在同年的七月推出 (型號為 RD-A1,售價 39.8 萬日圓)。

而在 Blu-ray 陣營的部分則也在同一年的十月開始推出基於 BD-RE 2.0 標準的新產品,打頭陣的則是 Panasonic 推出的 DMR-BW200 與 DMR-BR100 (售價分別為 30 萬日幣與 20 萬日幣)。

而 SONY 方面也緊接在 Panasonic 之後發表了 BDZ-S77 的後繼產品 BDZ-V7 (售價約 25 萬日幣) 與 BDZ-V9 (售價約 30 萬日幣),至此可以說在錄放影機領域兩大陣營的主力產品都到齊了,但實際上由於這些產品售價極為高昂且銷量與產量都極其有限 (在 2006 年底支援次世代光碟的錄放影機大約只佔錄放影機總銷量的 1% 左右),因此在錄放影機並沒有擦出太大的火花,更遑論要協助次世代光碟標準走進平民百姓家了。

競爭白熱化 (2007)

至於真正領著次世代光碟標準開始進入一般家庭的產品則是遊戲機,同時這也是兩大陣營在這場競爭中打得比較火熱的領域之一,原因在於微軟與 SONY 這兩間公司各自憑藉 PlayStation 與 Xbox 在遊戲機界佔據了大片江山,而 SONY 做為 Blu-ray 標準的主要推動者理所當然希望自家的新一代 PlayStation 可以扮演推動 Blu-ray 普及化的重責大任,至於微軟則是選擇帶著 2005 年上市的 Xbox 360 投入 HD DVD 陣營的懷抱,在 2006 年 11 月推出了可搭配 Xbox 360 使用的 HD DVD 光碟機 (售價僅 199 美元),雖然以 HD DVD 設備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價格可以說是超級優惠了,但從遊戲機擴充配件的角度來看仍然算是相當高昂,因此銷量始終都不算好。

至於 SONY 方面呢?內建 Blu-ray 光碟機的 PlayStation 3 則是緊跟著在幾天後正式上市,但初期由於 Blu-ray 光碟機產量問題加上 499 美元的起售價已超出當時多數人對於遊戲機所能接受的價位等因素,PlayStation 3 剛上市時的銷售情形其實相當不理想。但挾著 SONY 在遊戲機界的實力,PlayStation 3 很快就成為了銷量最高的 Blu-ray 裝置。

至於 Xbox 360 則是一直到最後都沒有將 HD DVD 光碟內建到後續的改款機型內,雖然這導致 Xbox 360 在初期得以憑藉其較低的售價而在市場上快速攻城掠地並明顯壓抑了 PlayStation 3 的初期銷售熱度,但畢竟會願意額外選購 HD DVD 光碟機的使用者終究是少數 (尤其是這「配件」的售價都可以買半台 Xbox 360 了),因此 Xbox 360 對於 HD DVD 的推廣效果也因此變得相當有限 (2006 年底的銷售數字上 PlayStation 3 的銷量是 Xbox 360 HD DVD 光碟機套件的五倍)。

就次世代光碟格式之爭來說 SONY 憑藉著 PlayStation 3 顯然替 Blu-ray 陣營打了一劑效果十分顯著的強心針 (即便不是每個買 PlayStation 3 的人都會用它看 Blu-ray 電影,但五倍的銷量顯然帶來的影響並不容小覷)。

賽末決勝點 (2008)

雖然遊戲機在推廣次世代光碟機這方面可說是功效卓著,但決定兩種光碟格式孰勝孰負的因素並不僅止於光碟本身、光碟機與錄放影機等「載體」,承載在這些載體上的影視娛樂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若沒有影視娛樂產業巨頭願意發行採用這些格式的光碟媒體,那這些光碟機、錄放影機就算再怎麼普及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且很快就會撞上成長的極限,因此接下來我們要看的是真正決定這場格式之爭最終勝負的最核心因素-影視娛樂產業巨頭的表態。

在這場競爭的最初,由於 Blu-ray 陣營的發起人之一 SONY 本身就是影視娛樂產業的一大巨頭 (除了 Sony Pictures 之外底下還有 Columbia 跟美高梅),因此 Blu-ray 陣營打從一開始就有相當的底氣而且在後來還爭取到了 20 世紀福斯、迪士尼與百事達等公司的支持。

但 HD DVD 陣營這方的陣容其實也不遑多讓,成功爭取了環球影業的支持並喊出在 2006 年底會有 200 部電影使用 HD DVD 格式發行的目標,而首批使用 HD DVD 格式發行的電影也在當年四月上市,而除了這些選邊站的產業巨頭之外也有一些公司選擇同時支持 HD DVD 與 Blu-ray (例如派拉蒙、華納兄弟與 Netflix 等) ,最後整體而言在 2006 年下半 HD DVD 陣營在市佔率上占據了絕對優勢 (幾乎是七三開)。

但事情在 2006 年 12 月開始有了改變,HD DVD 與藍光陣營在市佔率上突然出現了逆轉 (主因應該是正好碰上了幾部賣座的電影與 PlayStation 3),後來在 2007 年 08 月派拉蒙 (底下有夢工廠、Nickelodeon 等) 突然宣布由原先的兩種格式都支援轉向給與 HD DVD 一年半的獨佔支持並藉此換取 HD DVD 陣營高達 1.5 億美元的利益 (包含現金與後續收益拆帳權利),這使得 HD DVD 陣營在被 Blu-ray 追過並迅速拉開距離數個月之後終於有機會可以拉回到五五波的僵持局面。

而最終讓一切塵埃落定的則是華納兄弟,在 CES 2008 上的 HD DVD 推廣組織發表會舉行前兩天的 2008 年 01 月 04 日,華納兄弟突然宣布為了促進次世代光碟格式的普及與結束這場格式之爭帶來的困擾與混亂局面,其決定在同年六月起由同時支持 HD DVD 與 Blu-ray 轉向獨家支持 Blu-ray 陣營,這一震撼彈直接導致 HD DVD 推廣組織取消了原定的發表會活動並發聲明表示遺憾且需要與其他 HD DVD 夥伴公司討論未來可能發展與後續的因應作為,並且也正式宣告這場格式之爭進入尾聲。

在華納兄弟倒向 Blu-ray 陣營後 Blu-ray 陣營便取得了的絕對優勢 (實際上在市佔率早就由 Blu-ray 拿下三分之二了,只是在華納兄弟倒戈後 Blu-ray 連主要製片場的數量也拿下優勢而已),而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先前 HD DVD 陣營重金拉來的派拉蒙影業,根據媒體報導在 HD DVD 陣營與派拉蒙影業間的協議中其實特別埋了一個伏筆,允許派拉蒙影業在華納兄弟倒戈時得以轉變立場回歸支持 Blu-ray 陣營,雖然派拉蒙影業在 2008 年初多次表態並沒有要轉向的打算,但幾乎沒人相信派拉蒙影業不會再次倒回 Blu-ray 陣營。

而這場格式之爭的結局則是 TOSHIBA 在 2008 年 02 月 19 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將終止旗下 HD DVD 事業、環球影業也在 TOSHIBA 召開記者會後幾小時內便發表聲明表明也將轉向藍光陣營、派拉蒙影業在三月宣布將開始轉向採用 Blu-ray 格式、HD DVD 推廣協會在三月底正式解散作結,這場次世代光碟格式之爭也就此由 Blu-ray 陣營拿下了最後的勝利。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