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都在細節裡:橫向對比回顧 SONY Xperia Z 到 Z5 歷代全平衡旗艦的變化

本篇文章可能隨時更新、補充。

Sony Mobile 進入 OmniBalance 世代之後,基本上所有的手機都是圍繞著 Z 系列,也就是當家的旗艦手機系列來推出的,原則上大約是每半年換代一次,或許每個世代之間看起來的差異不是那麼的大,但根據一般人最多 1 到 2 年換一次手機的頻率,通常下次換機也已經經過 2 ~ 4 個世代了,在這之間許多微小差異的累積,就會累計成為大大的不同。

外觀設計與機身諸元

正面設計

從 Xperia Z 開始採用 OmniBalance 設計語言取代過去 Xperia S 時期的 NXT、Xperia TX 時期重現的 Arc 設計,至今 Z5 已經是第六世代的產品,由左而右分別為 Z、Z1、Z2、Z3、Z3+ 與 Z5,正面的設計基本上是大同小異,螢幕之外的空間強調上下同高的對稱設計,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呈現一個四邊方方正正的長方體外型,全部都採用虛擬按鍵設計。

GCA6582

本圖取自 mobiledevicesize 網站。

由上圖中也可以發現 Z 是當中最小台的,其次是 Z1,之後的四代基本上大小都9相仿,沒有甚麼改變,主要差異在聽筒的設計,Xperia Z1 改為長條型,Z2 則變得更長,改為上下對稱的前置雙喇叭 (Z、Z1 的喇叭放在機身下方,Z1 的面積比 Z 大很多),且 Z1 與 Z2 的指示燈都設計在聽筒的位置,Z3 則是唯一一代由於單體大小增加,聽筒與喇叭沒有靠在最上、最下兩邊的型號,在 Z3+ 中則將單體大小往下降,改回移到兩側,此外,Z3 起指示燈就改放在左上角而不跟聽筒共構了。

背面設計

翻到背面之後呢,可以看到從 Z1 開始一路到 Z5 的背面設計基本上是完全一樣的,元祖 Z 在背面則是只有印上 XPERIA 字樣,沒有 SONY 的標誌 (其實站長私心是比較喜歡 XPERIA Logo 的 XD),還有 Z 背面下方,當時引人詬病的一堆認證符號,在進入 Z1 之後就取消,改為藏在 SIM 卡槽裡面的標籤上 (需要用指甲摳出來才看得見)。

同時 Z 的鏡頭沒有放在左上角對齊處,現在回頭看是比較奇怪的設計,Z1 之後的 Xperia Z 系列手機全數都有搭載 SONY 自家的 G 鏡頭,除了 Z 是用貼紙以外,各代的 NFC 標誌都是直接印在背部的,當然擺在左上角比較明顯的缺點就是有時候可能手指會不小心入鏡。

同時 Xperia Z5 是唯一一代在背面玻璃上使用霧面磨砂處理的,其他都是鏡面塗層設計。( 但 Z5 系列中更高階的兄弟機 Xperia Z5 Premium 則是延續使用鏡面圖層設計,而且是歷來最會反光的一代 XD )

本圖取自 mobiledevicesize 網站。

側面設計

Xperia Z 是唯一一代沒有實體相機鍵的,此外 OmniBalance 一直都很強調的電源鍵設計 (有些人認為突出的電源鍵容易誤觸與刮傷,雖然我個人是覺得還蠻好按的),隨著世代演進漸漸變小,到了 Z5 直接回歸一般設計了 XD (但是整合了指紋感應器)Z5 是音量鍵擺放位置最偏下的版本,實際使用的時候我個人感覺是有一點難單手操作。

Xperia Z3+ 與 Xperia Z5 都將 nanoSIM 卡、記憶卡兩者的卡托合併 (因此不可熱插拔,取出卡托時手機會自動重開機),因此只有左側有開口,其餘型號都是一邊放 SIM 卡與 microUSB,一邊放記憶卡 (可熱插拔) 的設計,Z 與 Z1 的 microSD 記憶卡槽在左側,Z2、Z3 則在右側,Xperia Z 至 Xperia Z2 使用 microSIM,之後的型號則跟進 iPhone 改用 nanoSIM 卡。

Xperia Z 至 Xperia Z2 的邊框是雙色的設計,Z3 起改為單色,Z3 與 Z3+ 的四個邊角有使用軟塑膠材質包覆 (Z3+ 有拋光處理,Z3 則無),Z5 則取消了這個設計。

本圖取自 XperiaBlog 網站。

至於側邊充電的功能,元祖 Z 為第一代設計,Z1 至 Z3 都使用相同的第二代設計,加入了磁鐵以增加充電時抓定位的方便性與充電的可靠性,而 Z3+ 與 Z5 則因為 USB 也防水了,因此就直接取消這個設計了。

歷代外觀、機身諸元比較表

從下表中可以發現歷代之中最小台的是初代的元祖 Z,最輕的則是 Z3+,從 Z 到 Z1 和 Z3+ 到 Z5 是唯二厚度增加的,Z3 起透過縮減螢幕邊框厚度的方式來達到縮小正面面積的效果。

型號 Xperia Z Xperia Z1 Xperia Z2 Xperia Z3 Xperia Z3+ Xperia Z5
年式 2013 上半 2013 下半 2014 上半 2014 下半 2015 上半 2015 下半
開發代號 Yuga Honami Sirius Leo Ivy Sumire
螢幕尺寸 5.0 吋 5.0 吋 5.2 吋 5.2 吋 5.2 吋 5.2 吋
螢幕解析度 1080P 1080P 1080P 1080P 1080P 1080P
螢幕點密度 440ppi 440ppi 423ppi 423ppi 423ppi 423ppi
長 (mm) 139.0 144.0 146.8 146.5 146.0 146.0
寬 (mm) 71.0 74.0 73.3 72.4 72.0 72.0
厚度 (mm) 7.9 8.5 8.2 7.4 6.9 7.3
螢幕類型 TFT TFT TFT IPS TFT IPS TFT IPS TFT IPS
重量 146 g 170 g 163 g 152 g 144 g 154 g
實體快門鍵
SIM 卡制式 microSIM nanoSIM
顯示技術
超逼真模式
TRILUMINOS Display
Live Colour LED
X-Reality Display
Mobile Bravia Engine 2
Reality Display

處理性能與硬體配備

處理器 (包含 GPU) 與記憶體

歷代的 Xperia Z 系列都採用 Qualcomm (高通) 推出的 Snapdragon 處理器,且通常都是發表當時的一時之選,這部分 Sony 還蠻捨得用的 (相較之下 HTC 有時候就會突然跑去用上一代的產品……)。

由上面的規格可以發現大致上 Z 自成第一代平台 (官方稱為 Lagan Platform),Z1 自成第二代平台 (官方稱為 Rhine Platform),Z2、Z3 是第三代平台 (官方稱為 Shinano Platform),Z3+ 與 Z5 則同屬第四代平台 (官方稱為 Kitakami Platform),大致上 Sony Mobile 提供軟體更新的最終版本會是依照這個節奏來進行淘汰。(例如Lollipop 將是 Z 與 Z1 的最終版本,Z2、Z3、Z3+、Z5 已經確定會升級到 Marshmallow,可以預期 Z2 會一路升級到 Z3 的支援結束為止;Z3+ 的升級也會一路到 Z5 的支援結束。)

性能基準測試結果

※ 由於歷代 Xperia Z 系列手機的發行年代不同,以下測試也未必在同一個版本上進行,因此僅供參考,若有測試軟體官方提供的統計數據,原則上採用之。

從下列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實際上 Xperia Z 系列手機的性能大致上純粹受到 SoC 晶片換代的影響,例如 Z3+ 與 Z5 的性能就相當接近。

型號 Xperia Z Xperia Z1 Xperia Z2 Xperia Z3 Xperia Z3+ Xperia Z5
年式 2013 上半 2013 下半 2014 上半 2014 下半 2015 上半 2015 下半
開發代號 Yuga Honami Sirius Leo Ivy Sumire
安兔兔綜合測試 19819 33383 35381 36989 45387 54160
3DMark
Ice Storm 10265 破表 破表 破表 破表 破表
Ice Storm Unlimited 9253 17066 17981 17850 21059 27055
Ice Storm Extreme 6220 破表 破表 破表 9902* 破表
PCMark
Work Performance 2613 3665 3687 3815 4852 4862
Work Bettery Life 04:12 05:33 07:01 07:13 07:20 未測
CF-Bench
Native Score 21982 37280 38207 40388 55473 69874
Java Score 12025 31231 32767 31422 52337 68319
Overall Score 16041 33650 34941 35005 53591 68941
Geekbeench 3
Single Core 490  901  918  962 1019 1017
Multi Core 1503  2785  2755  2822 3312 3423

( * Xperia Z3+ 在 Ice Storm Extreme 一項有成績是因為 Futuremark 後來有更新,提高了滿分的上限,並不代表 Z3+ 的表現不如 Z3。)

相機進化史

一直以來 SONY 的高階手機就很常強調相機性能,所有 Xperia Z 系列型號都使用了自家的 Exmor RS 背照式 (BSI) 感光元件,從 Z1 開始引入 Sony 自家的 G Lens 系列鏡頭與 BIONZ for mobile 技術 (這個技術在手機上是以軟體呈現而非硬體專屬晶片),至於感光大小的部分,除了元祖 Z 是 1/3.06″ 外,所有 Xperia Z 系列手機的感光元件大小都是 1/2.3″,在智慧型手機之中算是挺大的了 (Z1、Z2、Z3、Z3+ 的相機硬體大致上相同)。

Xperia Z1 上,HDR 模式、ISO 1600 與 ISO 3200、場景選擇都僅能在 8 MP 或以下的情況下才支援,且智慧場景模式下也只能使用 8 MP 模式,因此被戲稱為「被封印的 20 MP 相機」,從 Z2 開始新增了 4K 錄影與 Timeshift 縮時錄影、背景散焦模式,最高 ISO 也拉高到 ISO 6400 (自動模式下),同時 4K 攝影的部分也延續 Z1 在一般攝影模式中提供的 SteadyShot 數位防手震功能,Z2 開始在一般攝影模式也新增了 60 fps 1080P 的選項 (Z2 以前只支援 30 fps)

Z3 則新增了超高感光度-ISO 12800 (但同樣只能在自動模式下使用,手動模式仍然只到 ISO 3200) 與進階版 SteadyShot 防手震-「智慧式進階」模式,同時將廣角增加到 25mm,並新增 Sound Photo、AR 趣拍、多相機 (透過 Wi-Fi Direct 與其他鏡頭或是手機連接,同時取景拍攝分割畫面的照片或影片)、正面特寫與 YouTube 直播模式和內建簡單的影片編輯功能。

此外,Z1 ~ Z3+ 的相機中 16:9 比例的照片最大張只到 15.5MP,全尺寸 20.7 MP 是 4:3 的比例 (這部分 Z5 則是提升到 4:3 模式最大為 23 MP,16:9 模式最大為 20 MP),Z3+ 開始 info-Eye 與 YouTube 直播模式不再內建。

最新的 Z5 則是將畫素再次向上提升,久違地終於換掉整組相機零件,選用新的感光元件與鏡頭模組讓廣角再次提升到 24mm,同時加入了混和對焦技術 (最快可以在 0.03 秒內完成),清晰變焦也提升到五倍,防手震技術的部份也再次得到強化,但場景選擇仍然只能在 8 MP 模式以下的時候使用

型號 Xperia Z Xperia Z1 Xperia Z2 Xperia Z3 Xperia Z3+ Xperia Z5
年式 2013 上半 2013 下半 2014 上半 2014 下半 2015 上半 2015 下半
開發代號 Yuga Honami Sirius Leo Ivy Sumire
主鏡頭 (後方)
相機畫素 13.1 MP 20.7 MP 20.7 MP 20.7 MP 20.7 MP 23 MP
光圈 f/2.4 f/2.0 f/2.0 f/2.0 f/2.0 f/2.0
廣角 X 27mm 27mm 25mm 25mm 24mm
感光元件 Exmor RS Exmor RS Exmor RS Exmor RS Exmor RS Exmor RS
感光元件型號 IMX135 IMX220 IMX220 IMX220 IMX220 IMX?
感光元件大小 1/3.06″ 1/2.3″ 1/2.3″ 1/2.3″ 1/2.3″ 1/2.3″
數位變焦 16倍 8倍 8倍 8倍 8倍 8倍
清晰變焦 X X X 3倍 3倍 5倍
混和自動對焦 X X X X X V
錄影 1080P 1080P 4K 4K 4K 4K
G 鏡頭
前鏡頭
相機畫素 2.2 MP 2.2 MP 2.2 MP 2.2 MP 5.1 MP 5.1 MP
光圈 f/2.4 f/2.4
廣角 X X X X 25mm 25mm
感光元件 Exmor R Exmor R Exmor R Exmor R Exmor R Exmor R
感光元件型號 IMX132 IMX132 IMX132 IMX132 IMX? IMX?
感光元件大小 1/6.95″ 1/6.95″ 1/6.95″ 1/6.95″ 1/5″ 1/5″
錄影 1080P 1080P 1080P 1080P 1080P 1080P

周邊硬體與擴充能力的升級

從 Xperia Z 起,對 Wi-Fi 無線網路的支援都涵蓋了 2.4 GHz 與 5 GHz 頻段,Z1 之後的型號全面提升到 802.11ac 支援,但天線數在 Z1 與 Z2、Z3 與 Z3+、Z5 共有三次轉變,造成最大傳輸速率的差異。同時自 Z1 起支援的記憶卡都有到 microSDXC 等級,雖然官方沒有說明,但 Z1 以後的型號應該都能搭配 microSDXC 128 GB UHS-I 的記憶卡使用

藍牙的部分,Z1 新增 apt-X 技術,可以讓藍牙耳機享有比以往 A2DP 來得更好的音質,在 Z2 則是新增了低耗電版藍牙 (LE) 的支援,接下來到 Z3+ 以後則是新增了能提供近乎不失真的藍牙耳機音質音的 LDAC 技術,同時升級到 4.1 版本。

在 Z3 中引入了第三套導航系統,由中國發展的北斗導航系統,作為現有的 GPS 與 GLONASS 的輔助。

型號 Xperia Z Xperia Z1 Xperia Z2 Xperia Z3 Xperia Z3+ Xperia Z5
年式 2013 上半 2013 下半 2014 上半 2014 下半 2015 上半 2015 下半
開發代號 Yuga Honami Sirius Leo Ivy Sumire
內建容量 16 GB 16 GB 16 GB 16 GB 32 GB 32 GB
記憶卡制式 microSDHC microSDXC microSDXC microSDXC microSDXC microSDXC
記憶卡速度支援 Class 8 Class 10 Class 10 Class 10 Class 10 Class 10
高速記憶卡支援 X X UHS-I UHS-I UHS-I UHS-I
記憶卡容量上限 32 GB 64 GB 128 GB 128 GB 128 GB 200 GB
Wi-Fi 制式 802.11n 802.11ac 802.11ac 802.11ac 802.11ac 802.11ac
Wi-Fi 2.4 GHz
Wi-Fi 5 GHz
Wi-Fi 最大傳輸速率 150 Mbps 325 Mbps 433 Mbps 433 Mbps 867 Mbps 867 Mbps
GPS
aGPS
GLONASS
北斗導航系統
藍牙版本 4.0 4.0 4.0 LE 4.0 LE 4.1 LE 4.1 LE
apt-X
LDAC
A/VRCP 1.0 1.3 1.3 1.3 1.3 1.3
ANT+

影音娛樂技術的演進

說到 SONY,大家除了想到 Cybershot 相機之外,大概就是 WALKMAN 跟 BRAVIA 電視了吧? XPERIA Z 的精神就是「集 SONY 技術之大成」(雖然我個人是覺得每次都有遺珠之憾沒有納入真的很可惜,SONY 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到公司內各部門互相競爭嚴重,而不願意跨部門提供技術的制肘),所以也引入了一些 SONY 自家自豪的影音娛樂技術。

自家 Walkman 音質強化功能下放

Xperia Z 系列的發展中可以看到 SONY 正在緩慢的將 Walkman 系列的音質強化功能下放進手機中 (然而我個人只想表示:可以快點嗎?一次只加一項太慢了……甚麼時候才會有 S-Master 呢?),Z 與 Z1 採用的音效技術大致上相同,延續很久以前就已經從 Walkman 下放的 xLOUD (擴大外放音量的技術)、Clear Phase (自動調整內建喇叭音質) 以及歷來 Sony 手機就一直具備的 Clear Bass 與 Clear Audio+、動態等化器 (其實是音量平衡技術的意思)、VPT 虛擬環繞音效、清晰立體聲 (降低左右聲道的互相干擾) 等功能。

Xperia Z2 則是新增支援抗躁耳機 (Noise Cancellation, NC 技術,需要搭配 SONY 官方支援 NC 技術的耳機) 與 24bit / 192 Kbps 格式音樂的播放能力與允許透過 USB 連接 DAC 擴大機來達成 HD Audio 體驗。

但 Z3+ 與 Z5 則取消了過去支援的 xLOUD 技術與 Clear Phase 技術 (不清楚是否正面喇叭的尺寸在 Z3+ 後又縮小有關?)。

Hi-Res Audio

Xperia Z3 中,新增 S-Force Front Surround 技術,號稱能以正面內建的兩組喇叭提供環繞音效的效果,清晰立體聲功能則被取消。Z3 以後才開始完整支援 Hi-Res Audio,強調支援 FLAC 無損格式、LPCM (線性脈衝代碼調變) 無壓縮音樂格式、Apple Lossless 格式與 DSD 等超高音質的音效格式。( Xperia Z2 也支援部分的 Hi-Res Audio,但不如 Z3 以後型號的完整,例如 Z2 中的 Hi-Res Audio 只能使用 USB 輸出,且只有 96 Kbps 的取樣率,而耳機的部分則是沒有支援 Hi-Res 輸出的)。

後來的 Z5 則有額外針對 Hi-Res Audio 的音質提升,將透過 3.5mm 耳機輸出的取樣率也從 96 Kbps 提高到 192 Kbps,並自 Z3+ 起,將 Z3 中只能選擇對應 SONY 官方特定款式的預設耳機最佳化 Profile 升級為自動最佳化功能,而且不再局限於只支援 SONY 自家耳機

DSEE-HX 高傳真數位音質還原技術

DSEE-HX 是一種頻率補償技術,簡單的說就是能讓一般的音樂檔透過即時運算的方式,彌補壓縮時的失真使其能具有類似 Hi-Res Audio 等級的音質 (並不是真的能夠還原壓縮時造成的失真,只是一種軟體插補點還原),這個技術首次在 Z3 被下放,後來 Z2 軟體更新後也納入支援,而到了 Z5 時 Sony 終於做了這件事情-除了官方的音樂 App 以外的第三方音樂 App 支援 DSEE-HX 技術,雖然目前只有 Spotify 一款,但對 Sony 來說算是極其罕見的做為了,站長個人是私心希望之後可以納入 KKBOX 的支援。

藍牙音質提升

Xperia Z 的時候只有最基本的 A2DP (有 AAC 與 SBC 兩種 Codec),音質僅有堪用水準,Z1 以後納入 apt-X 的支援,使用具備 apt-X 能力的藍牙耳機可以享受較好的音質 (但仍然可以感受得到略差於 MP3 直接撥放時的音質)。

而在 Xperia Z3+ 開始則納入了原先用於與 Walkman 搭配的藍牙耳機特有之 LDAC 技術,由於傳輸頻寬顯著的提升 (最高可以達到以往 A2DP + SBC 的三倍),因此在傳輸前可以不需要經過降頻處理,只進行壓縮程序來保有 24bit 96 KHz 的音質。

型號 Xperia Z Xperia Z1 Xperia Z2 Xperia Z3 Xperia Z3+ Xperia Z5
年式 2013 上半 2013 下半 2014 上半 2014 下半 2015 上半 2015 下半
開發代號 Yuga Honami Sirius Leo Ivy Sumire
Sony 等化器與音質強化
ClearBass
動態等化器
ClearAudio+
清晰立體聲
虛擬環繞音效 VPT
內建喇叭音質強化
Clear Phase
xLOUD
S-Force Front Surround
延伸 Hi-Res 音質強化功能
DSEE HX 更新後下放
噪音消除 (NC) Hi-Res
耳機最佳化 限特定耳機 自動最佳化 自動最佳化
USB DAC 支援
DSEE HX for Spotify
Hi-Res via 3.5mm 耳機 24bit / 96 Kbps 24bit / 192 Kbps 24bit / 192 Kbps
Hi-Res via USB 24bit / 96 Kbps 24bit / 192 Kbps 24bit / 192 Kbps 24bit / 192 Kbps
藍牙音樂
apt-X
LDAC

其他規格橫向對比

防水防塵性能

Xperia Z 系列有一個很大的共同特色,那就是全系列一脈相承都是防水機。而關於防水防塵等級的描述,一般來說我們使用國際通用的 IP Code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Marking),其中第一位數代表防塵等級,第二位數則是防水等級。

一般來說我們認知上的防水是至少要到 IPX7 等級才算 (英文用字是 Water-resistant,比較精確的說法是耐水性),可以承受在水深 1 公尺的地方放置 30 分鐘,這是 Xperia Z 的防水等級 (基本上類似手錶的防水)。而在 Xperia Z1 以後,防水等級就被提升到 IPX8,英文用字是 Water Proof,這個才是真正的全面防水,可以長時間持續浸泡在超過 1 公尺水深的地方,但是時間到底多長與最大深度則由廠商定義 (這個部分模糊空間挺大的,要留意一下,以 Z5 發表會上官方給出的數字來說是 1.5m)。

至於為什麼下面比較表的防水等級要寫 A、B 兩組呢?

原因是 IP Code 規範之中,IPX5 與 IPX6 是獨立的測試項目,就算已經通過更高等級的 IPX7 或 IPX8,這兩項也不會自動包含於其中。其中 IPX5 是承受低壓水柱的能力,IPX6 則是高壓水柱的承受力,因此從規格表上可以看出 Xperia Z 系列歷代都是無法承受高壓水柱的。

防塵的部分從 Xperia Z 到 Xperia Z2 都是 IP5X 等級,表示完全防塵,但是灰塵的進入量到產品被丟棄前都是不會對手機本身產生影響的,而 Xperia Z3 以後則提升到最高等級的 IP6X,也就是在產品的生命週期內都能維持內部近乎無塵的狀態。

電池容量

電池的部份在 Xperia Z 歷代產品之中,經常在為了降低厚度時成為犧牲品,從 Xperia Z 到 Z2 之間隨著技術升級,容量呈現逐年上升,但到了 Z3 之後卻是每代大幅下滑,Z5 的電池容量甚至不及 Z1,續航力可用時數也是隨之明顯下滑的

型號 Xperia Z Xperia Z1 Xperia Z2 Xperia Z3 Xperia Z3+ Xperia Z5
年式 2013 上半 2013 下半 2014 上半 2014 下半 2015 上半 2015 下半
開發代號 Yuga Honami Sirius Leo Ivy Sumire
電池容量 2330 mAh 3000 mAh 3200 mAh 3100 mAh 2930 mAh 2900 mAh
2G 通話時數 11 13.83 15 15 12 13.16
3G 通話時數 14 15 19 19 17 17
2G 待機時數 550 880 690 890 580 520
3G 待機時數 530 850 740 920 590 540
4G 待機時數 台灣未上市 760 640 800 540 500
音樂播放時數 40 110 120 130 91 87
影片播放時數 5.50 6.67 10 10 9.7 8.7
防水能力 A IPX5 IPX5 IPX5 IPX5 IPX5 IPX5
防水能力 B IPX7 IPX8 IPX8 IPX8 IPX8 IPX8
防塵能力 IP5X IP5X IP5X IP6X IP6X IP6X

結語

Xperia Z 系列揭示了 Sony Mobile 最新的設計語言-OmniBalance 之後,坦白說站長並沒有預料到會被沿用這麼久,畢竟過往我們看 Sony Ericsson 時代的 Xperia 手機,多半是以一年為單位每年都有不同設計語言的,例如最早期的 Xperia Android 智慧型手機-X10、X8 等型號塑膠材質加上背面突起以迎合手掌形狀的設計 (2010 年)、Xperia arc 的內凹弧形、有光澤感的塑膠外殼設計 (2011 年)、Xperia NXT 系列的透明腰帶、方正但回歸背面外凸造型的機身 (2012 年上半),甚至在剛從 Sony Ericsson 股權被 Sony 全部買回進入 Sony Mobile 時代後 (其實那段期間還蠻風雨飄搖的),設計風格不斷擺盪的多樣化 (例如 TX 又回到類似 Arc 的弧形設計),實在很難讓人想像到最後會趨於一致,從 2013 年 Xperia Z 推出後一路延續到 2015 年的現在。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 Sony 的設計師是不是江郎才盡或是失去創意與靈感了,不過實際上在 Omnibalance 系列一代一代的推陳出新之後,每次改款都能看到許多細節的地方有些變化 (雖然未必完全是改進),我個人是認為或許專注於把一種不錯的設計做到盡善盡美,盡可能將所有的細節做到完善也是一種不錯的設計方法。畢竟在提高 Sony 手機的辨識度這點,Omnibalance 系列確實做到了以往經常更換風格時可能沒有辦法達到的效果 (看到全平衡應該大家都會想到這台是 Sony 出品,這大概不太有爭議 XD)。

近來有耳聞 Xperia Z5 或是明年的 Xperia Z6 將會是全平衡設計的終點,這算是站長選在這個時候整理資料寫出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雖然其實早在 Z3 的時候就傳聞過要換設計語言,但最後一路從 Z3+ 到現在的 Z5 都沒有發生 XD),但畢竟這次寫成的過程是比較倉促一些的,因此這篇文章之後有可能還會有一些補充 (特別是圖的部分) 會陸續慢慢補上。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