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DVD-RAM (1997 年)
在談完 DVD-ROM 與 DVD-R 之後,DVD 標準最初定義的三種光學媒介類型就剩下最後一種了,也就是我們接下來要看的 DVD-RAM,同時 DVD-RAM 也是這三種規格當中發展過程最為多舛的一種。
由 Panasonic、TOSHIBA 與 PHILIPS 主導開發的 DVD-RAM 規格最初發展的目的是作為 CD-RW 規格的後繼者,因此其最主要的特性在於可以支援多次寫入,在技術上也採納了 CD-RW 規格中所採用的相變金屬作為紀錄層,但與 CD-ROM 與 CD-RW 間除了紀錄層之外各項性質仍高度相似以確保高度相容的設計思維不同,DVD-RAM 與 DVD-ROM 所使用的資料儲存結構有很大的差異。
DVD-RAM 並未採用 CD 與其他各類 DVD 標準中所使用的單一螺旋錄製儲存結構,取而代之的作法則是在生產時就預先在碟片上刻出由大量區塊組成的多條同心圓軌道,因此 DVD-RAM 的資料儲存結構比起 CD 或其他各類 DVD 標準來說反而與軟碟、硬碟有著更高的相似度,比起其他種類的光碟來說更適合用於大量進行隨機存取的場合 (由多條同心圓軌道構成的儲存結構意味著可以同時進行多個寫入、讀取操作),在存取小檔案時效率也顯著較 DVD 標準來得更好,對作業系統來說在使用過程中則傾向於直接將 DVD-RAM 視為一種「卸除式磁碟」 ,而這也是其名稱當中 RAM 的由來 (Random Access Memory)。
然而有趣的是,除了使用方式某種程度上與軟碟相當類似之外,DVD-RAM 的其中幾種形式由於外部包覆有塑膠外殼的緣故,其外觀也與軟碟片相當類似,整體而言根據碟片直徑大小、單面或雙面配置、是否具有塑膠外殼與塑膠外殼是否可移除等特性的不同,DVD-RAM 光碟可分為 10 種形式 (Type)。
類別代碼 | 碟片直徑 | 配置 | 塑膠外殼 |
Type 0 | 8 cm / 12 cm | 單面 | 無外殼 |
Type 1 | 12 cm | 單面或雙面 | 不可移除 |
Type 2 | 12 cm | 單面 | 可移除 |
Type 3 | 12 cm | 單面 | 空外殼 |
Type 4 | 12 cm | 雙面 | 可移除 |
Type 5 | 12 cm | 雙面 | 空外殼 |
Type 6 | 8 cm | 雙面 | 可移除 |
Type 7 | 8 cm | 單面 | 可移除 |
Type 8 | 8 cm | 雙面 | 空外殼 |
Type 9 | 8 cm | 單面 | 空外殼 |
其中無外殼的 Type 0 與外殼可被移除的 Type 2、Type 4、Type 6、Type 7 在移除外殼後取出的碟片在外觀上與普通的 DVD 光碟沒有太大的差異,可在支援 DVD-RAM 規格的一般燒錄機當中使用,但不可移除外殼的種類則只能在外觀看來似乎與軟碟機有著幾分相似、可支援 DVD-RAM 卡匣的部分 DVD-RAM 燒錄機當中使用 (帶有外殼的 DVD-RAM 碟片額外具有一個與軟碟相似的實體防寫開關)。
DVD-RAM 標準的第一個版本雖然在 1997 年 04 月正式定案並由 DVD Forum 採認為正式標準,但 DVD-RAM Version 1.0 (後來又被官方稱為 DVD-RAM 2.6G) 標準當中所定義的 DVD-RAM 卻有著碟片容量遠低於 DVD-ROM 與同期發布的 DVD-R 標準 (僅有 2.58 GB,由 24 組軌道區域組成) 、採用的儲存結構與普通的 DVD-ROM 有顯著的不同而使得大多數已上市的 DVD 播放機並無法正常讀取 DVD-RAM 碟片等缺點。
這些缺點在 DVD-RAM 標準仍在草案階段時就導致了不少 DVD Forum 成員對其產生了許多不滿,於是在 DVD-RAM 標準定案前後不少業界大廠 (例如以 PHILIPS、HP、SONY 為首的陣營與 Pioneer 等公司) 便開始陸續各自準備提出不同且互不相容的的可重複寫入 DVD 光碟規格,最終導致了後來產生多種可重復寫入 DVD 光碟標準同時在市場上彼此競爭、陷入長達數年大混戰的發展。
而第二版的 DVD-RAM 標準則是在 1999 年推出 (版本 2.0,又被官方稱為 DVD-RAM 4.7G),將單面儲存容量提高至與其他 DVD 標準一致的 4.7 GB (由 35 組軌道區域組成) 並提高寫入速度為二倍速,隨後隔年又再次修訂加入了直徑 8 公分的小型版本,並在 2002 年、2004 年分別以發布選用補充規格的方式將 DVD-RAM 的最高讀寫速度提升至三倍速、五倍速,也約莫是在這個時間點 (2003 年) HITACHI、TOSHIBA、Maxell、LG、Panasonic、SAMSUNG、Lite-On 與 TEAC 共同組成了 RAM 推廣工作組 (RAM Promotion Group,RAMPRG) 進行 DVD-RAM 規格的推廣。
此外,在 2004 年所推出的 DVD-RAM 規格更新 (版本 2.2) 當中定義了將用於支援更高寫入速度的 Class 1 規格 (起跳為六倍速,最高可達 16 倍速),而原有的 DVD-RAM 規格則被歸類為 Class 0 規格 (支援二倍速、四倍速及五倍速),而 Class 1 規格在隨後在隔年被重新命名為 DVD-RAM2。
在設計上 DVD-RAM2 維持了與 DVD-RAM 相同的外觀與讀取相容性,但在燒錄方面則無法與 DVD-RAM 保持完全相容 (支援 DVD-RAM2 燒錄機可同時使用 DVD-RAM2 與原有的 DVD-RAM 光碟,但舊有的燒錄機則無法使用 DVD-RAM2 光碟),此外,由於此規格在市場上推廣非常不成功,幾乎只在日本市場可以見到,因此時至今日已經相當鮮為人知。
DVD+RW 與 DVD+R (1998 年)
在 1997 年 08 月,第一版 DVD-RAM 標準才剛剛走向定案,SONY 與 PHILIPS 因對於第一版 DVD-RAM 標準的種種缺點 (像是容量不及同時期的 DVD-R、無法使用於多數 DVD 播放機等) 而對其競爭力感到擔憂於是夥同 HP 發表了另一套與 DVD-RAM 不相容,但研發思路類似當年的 CD-RW、比起 DVD-RAM 來說設計上更接近 DVD-R 與 DVD-ROM 的可重複寫入式 DVD 光碟標準,也就是後來的 DVD+RW,並以「The rewritable DVD that works!」為號召,爭取了三菱化工、RICOH 與 YAMAHA 的支持共同成立了 DVD+RW 聯盟 (DVD+RW Alliance)。
第一代 DVD+RW 光碟的單面容量為 3 GB,僅稍大於同時期定案的第一版 DVD-RAM 光碟,但最主要的特性是其保留了與 DVD-ROM 相同的單一螺旋錄製結構 (但仍有部分特性是取自 DVD-RAM 的設計),使廠商不需要像 DVD-RAM 那樣對光碟機進行大幅度的修改就能夠設計出可讀取 DVD+RW 光碟的裝置,不過即便當初是以相容性與未來擴增容量的潛力作為主打,但其實最初版本的 DVD+RW 在這些方面的表現並不是非常理想,因此不久之後就被放棄 (因此 DVD+RW 標準的起頭比等一下會談到的 DVD-RW 標準要來得早一些,但卻要等到比較晚才實際上市)。
隨後在 2000 年 06 月的 PC Expo 展會上 DVD+RW Alliance 正式宣布第二代、單面儲存容量拓增為 4.7 GB 的 DVD+RW 標準 (稱為 DVD+RW 4.7 GB),並在 2001 年正式上市,同時這也是 DVD+RW 標準產品正式面向市場推出的起點。
有意思的是,作為「叛逃者」,DVD+RW 標準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並未被 DVD Forum 所接納 (這樣的情況要一路延續到 2008 年),因此不被允許使用普通 DVD 標準所共享的標誌,由於 DVD+RW Alliance 後來幾乎與 DVD Forum 整個撕破臉,因此 DVD+RW Alliance 後來也於 2002 年發展了自家的一次寫入型 DVD 光碟規格,並將其命名為 DVD+R 以與已存在於市場上的 DVD-R 規格競爭 (因此 DVD+R 的出現反而比 DVD+RW 來得晚),但其實 DVD-R 與 DVD+R 雖然在設計上有些許不同,但在規格上卻大同小異,對使用者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感受得到的差異。
不過當年在推展 DVD+R 規格時還曾經發生過這麼一個插曲:HP 當時承諾會向購買其第一款 DVD+RW 燒錄機 DVD100i 的使用者提供韌體更新以使其支援較晚推出的 DVD+R 光碟片,但最終卻沒能完成這個承諾而引發消費者不滿,最終該事件以 HP 提供購買了 DVD100i 燒錄機的消費者將該機器退回給 HP 再同時額外支付 99 美元以換取新一代、支援 DVD+R 光碟片的新款燒錄機的回購方案作結。
DVD-RW (1999 年)
如同前面所提及的,在同一時期裡對 DVD-RAM 標準不滿的並不只有由 PHILIPS、SONY 與 HP 領軍的 DVD+RW 聯盟 (DVD+RW Aliance),實際上有不少 DVD Forum 的成員都已著手制定自家的可重複寫入 DVD 光碟片標準,而另一個主要陣營則是先前主導了 DVD-R 標準的 Pioneer。
DVD-RW 採用了與 DVD+RW 類似的設計思路,同樣是參考了 CD 時代對應標準的設計方法而成,因此 DVD-RW 光碟的結構與 DVD+RW、CD-RW 非其實相當相似,同樣是透過採用相變金屬來達到允許多次寫入的目的,但在儲存機制方面 DVD-RW 則直接使用了與 DVD-R 相同的設計,因此在相容性方面的表現比 DVD+RW 要來得更加良好。
而 DVD-RW 標準最終也在 1999 年獲得 DVD Forum 採認為正式標準,自此形成了 DVD-RAM、DVD+RW 與 DVD-RW 三種可重複寫入式 DVD 光碟規格三國鼎立互相競爭的局面。
DVD 多重標準的解決
由於 DVD 規格發展到後來出現了多種標準彼此之間競爭的狀況,因此在市面上一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且也造就了許多互不相容的情形,因此在各式各樣的新標準不斷被推出的同時其實也有廠商正在積極努力設計出可以同時相容多種不同標準碟片的光碟機、燒錄機,因此在那個 DVD 燒錄機盛行的年代我們常會聽到諸如 DVD Multi、DVD Dual、Super Multi 等各式各樣的燒錄機種類,實際上代表的就是該款燒錄機能夠支援哪些標準的可寫入式 DVD 光碟片的意思。
DVD Multi Recorder
DVD Multi Recorder 應該是這類產品標示當中最早出現的,由 Panasonic 提出並在 2001 年受到 DVD Forum 接受,掛有這一標誌的燒錄機表示其可以同時支援 DVD-RAM、DVD-R 與 DVD-RW 三種規格的可寫入式 DVD 光碟片。
DVD DUAL
DVD Dual 則不是 DVD Forum 官方所承認的規格,而是 SONY 等後來同時兼有 DVD Forum 與 DVD+RW Alliance 兩大聯盟會員身份的燒錄機廠商所設計出來的規格。
這類裝置可以同時可以支援 DVD+RW、DVD+R、DVD-RW 與 DVD-R 四種規格的可寫入式 DVD 光碟片 (但不支援 DVD-RAM),在燒錄機本體上通常會同時印有 DVD+RW 陣營的標誌與 DVD R/RW 標誌。
DVD Super Multi
DVD Super Multi 與 DVD DUAL 同樣不是 DVD Forum 官方所承認的規格,實際上最早是由 LG 使用。
所指的意思是此款燒錄機同時可以支援 DVD-RAM、DVD+RW、DVD+R、DVD-RW 與 DVD-R 五種規格的可寫入式 DVD 光碟片,也是功能最為齊全的類別,在燒錄機本體上通常會同時印有 DVD+RW 陣營的標誌與 DVD Multi Recorder 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