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續航能力
最後要提到的差異則是續航能力,在 13 吋 MacBook Pro 升級至 M2 晶片之前這是 13 吋 MacBook Pro 唯一可以勝過 14 吋 MacBook Pro 的地方 (主要肇因於 Apple 在 M1 晶片中放了四個 E-Core,而 M1 Pro 與 M1 Max 當中則只有兩個以及 14 吋 MacBook Pro 配備的 XDR 顯示器)。
不過雖然 14 吋 MacBook Pro 的續航能力較差,但其具備快速充電功能,最快可在 30 分鐘充入 50% 電池容量。
13 吋 MacBook Pro (M2)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 |
電池容量 | 58.2 Wh | 70.0 Wh |
隨附充電器 | 67W USB-C 電源轉接器 | 67W USB-C 電源轉接器 可選 96W USB-C 電源轉接器 |
官方宣稱影片播放時間 | 最長可達 20 小時 | 最長可達 17 小時 |
官方宣稱無線上網時間 | 最長可達 17 小時 | 最長可達 11 小時 |
充電介面 | USB-C | USB-C 或 MagSafe 3 |
快速充電 | 不支援 | 搭配 96W USB-C 電源轉接器時可快速充電 (30 分鐘可充 50%) |
選購要點:
- 對輕度使用者來說 13 吋 MacBook Pro 可以提供非常驚人的續航能力,相當適合上班族隨身辦公或學生上課用途。
- 在絕大多數場景中 14 吋 MacBook Pro 提供的續航能力應也相當夠用。
性能方面
接下來回到與內建晶片較為相關的性能方面比較,在這個環節站長選擇了以價位上較為接近的 8 核心 CPU、14 核心 GPU M1 Pro 版本 14 吋 MacBook Pro 與 13 吋 MacBook Pro (M2) 進行比較。
13 吋 MacBook Pro (M2)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 性能差距 | |
CPU 核心配置 | 4P + 4E | 6P + 2E | — |
GPU 核心配置 | 10 核心 | 14 核心 | — |
記憶體頻寬 | 102.4 GB/s | 204.8 GB/s | +100.00% |
AI 理論性能 | 15.8 TOPS | 11 TOPS | -30.38% |
Geekbench 5 單核心 | 1,919 | 1,731 | -9.80% |
Geekbench 5 多核心 | 8,928 | 9,513 | +7.67% |
Geekbench 5 Metal | 30,663 | 39,852 | +29.97% |
Geekbench 5 OpenCL | 27,304 | 35,298 | +29.28% |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Unlimited | 6,842 | 9,262 | +35.37% |
由測試結果可知 14 吋 MacBook Pro 的基本配置版本 (8 核心 CPU、14 核心 GPU) 除了在單核心 CPU 性能不如 13 吋 MacBook Pro (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 之外基本上是全面勝出,在 M2 晶片當中提升幅度最明顯的 GPU 部分也依然無法弭平核心規模之間的差距。
選購要點:
- 整體而言 13 吋 MacBook Pro 在換上 M2 晶片之後其實只有做到「與 14 吋 MacBook Pro 縮小差距」而已,依然是不足以做到「以下犯上」的。
內建儲存空間性能比較
在近幾年的 MacBook 當中其實我們蠻少考慮這部分的性能比較,但在今年 M2 版本的 13 吋 MacBook Pro 上由於首次採用了單顆 256 GB 的 NAND Flash 顆粒,因此在讀寫性能上反而出現了顯著的倒退,因此在這裡特別列出 256 GB 基礎版 13 吋 MacBook Pro、512 GB 高階版 13 吋 MacBook Pro 與 512 GB 基礎版 14 吋 MacBook Pro 內建儲存空間讀寫性能的測試數據供讀者參考:
型號 | 13 吋 MacBook Pro (M2 入門版) | 13 吋 MacBook Pro (M2 高階版)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基礎版) |
儲存空間大小 | 256 GB | 512 GB | 512 GB |
讀取速率 | 1,456 MB/s | 2,769 MB/s | 5,226 MB/s |
寫入速率 | 1,467 MB/s | 2,243 MB/s | 4,360 MB/s |
選購要點:
- 若內建儲存空間的讀取性能是重要考慮因素的話,請直接選 14 吋 MacBook Pro。
- 強烈不建議購買入門版的 13 吋 MacBook Pro (M2),低於 2,000 MB/s 的讀寫性能遠弱於上一代 13 吋 MacBook Pro (M1) 的表現。
綜合比較
在看完各方面的比較之後,接下來站長打算選擇最多人可能會猶豫的三個型號進行橫向比對 (此處不選 13 吋 MacBook Pro 入門版的原因如同前述,主要在於今年 M2 款的 13 吋 MacBook Pro 其所搭載的 256 GB SSD 讀寫速度顯著慢於上一代產品,因此強烈不建議購買)。
型號 | 13 吋 MacBook Pro (M2 高階版) | 13 吋 MacBook Pro (M2 選配) |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基礎版) |
台灣標準售價 | NT$45,900 | NT$51,900 | NT$59,900 |
台灣教育售價 | NT$42,900 | NT$48,300 | NT$55,400 |
美國標準售價 | $1,499.00 | $1,699.00 | $1,999 |
美國教育售價 | $1,399.00 | $1,579.00 | $1,849 |
晶片 | M2 (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 | M2 (8 核心 CPU、10 核心 GPU) | M1 Pro (8 核心 CPU、14 核心 GPU) |
統一記憶體 | 8 GB | 16 GB | 16 GB |
儲存空間 | 512 GB | 512 GB | 512 GB |
顯示器 | 13.3″ Retina Display | 13.3″ Retina Display | 14.2″ Liquid Retina XDR Display |
內建鏡頭 | 720p FaceTime HD | 720p FaceTime HD | 1080p FaceTime HD |
Thunderbolt 連接埠 | 2 個 | 2 個 | 3 個 |
SDXC 讀卡機 | 否 | 否 | 是 |
Touch Bar | 是 | 是 | 否 |
MagSafe 3 充電埠 | 否 | 否 | 是 |
HDMI 2.0 連接埠 | 否 | 否 | 是 |
隨附充電器 | 67W USB-C 電源轉換器 | 67W USB-C 電源轉換器 | 67W USB-C 電源轉換器 |
由官方的標準售價、教育售價看來在盡可能將可選規格配備選到相似的情況下,13 吋 MacBook Pro (M2) 大約與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有著新台幣八千元左右的差距,還算是有一定的考慮空間,這八千元與犧牲部分電池續航力、Touch Bar 後可以換來下列的提升:
- 大約快 7% 的 CPU 總性能、大約快 30% 的 GPU 圖形性能。
- 更大的顯示器、mini-LED 背光、ProMotion 120Hz 動態高更新頻率支援、十億色彩顯示支援。
- 可連接第二部外接顯示器、額外的 HDMI 2.0 連接埠。
- 獨立的 MagSafe 3 磁吸充電埠、額外的第三組 Thunderbolt 連接埠、內建 SDXC UHS-II 讀卡機。
- 音質大幅提升的六揚聲器系統。
- 1080p FaceTime HD 內建鏡頭。
此外,由於 13 吋 MacBook Pro (M2) 上市時間較晚的關係,目前只能以原價購入,但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目前已經有些折扣空間出現,在美國甚至可以 $1,799.00 的價格入手,與規格最為相似的 13 吋 MacBook Pro (M2) 相比僅有 100 美元的差距。
就站長個人的看法而言,13 吋 MacBook Pro (M2) 的受眾對象應該相當狹窄,除非是預算有嚴格限制或是比起各方面特性來說更需要盡可能拉長電池續航力的使用者,否則稍微提高一點預算選擇 14 吋 MacBook Pro (M1 Pro) 應該都不太會後悔,光是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優異的顯示效果與更大的顯示面積就值回票價了。
14 吋與 16 吋 MacBook Pro 怎麼選?
相較於 13 吋 MacBook Pro (M2) 與 14 吋 MacBook Pro 之間所造成的選擇困難而言,要在 14 吋 MacBook Pro 與 16 吋 MacBook Pro 間做出選擇就容易許多了,由於這兩款 MacBook Pro 共用了完全相同的外型設計與配置規劃,因此可以將尺寸與規格分開考量。
14 吋還是 16 吋?
這兩款 MacBook Pro 使用的規格配置規劃幾乎完全相同,在選用相同規格的情況下 14 吋型號會比 16 吋型號便宜新台幣六千元 (不論是正常售價或教育價價差都一樣),兩者之間的差異僅在顯示器解析度、電池容量、機身及顯示器尺寸與重量上。
14 吋 MacBook Pro | 16 吋 MacBook Pro | |
長度 | 31.26 公分 | 35.57 公分 |
寬度 | 22.12 公分 | 24.81 公分 |
厚度 | 1.55 公分 | 1.68 公分 |
重量 | 1.60 kg | 2.10 kg |
顯示器 | 14.2″ Liquid Retina XDR | 16.2″ Liquid Retina XDR |
解析度 | 3024 x 1964 | 3456 x 2234 |
電池容量 | 70.0 Wh | 100.0 Wh |
官方宣稱影片播放時間 | 最長可達 17 小時 | 最長可達 21 小時 |
官方宣稱無線上網時間 | 最長可達 11 小時 | 最長可達 14 小時 |
由規格表可以發現 16 吋 MacBook Pro 確實是比 14 吋 MacBook Pro 要來得重上許多 (約 500 克,已經將近是一瓶小瓶寶特瓶的重量了),這樣的重量差距應該已經足以把這兩款電腦的客群區分開來,如果你有經常需要攜帶電腦出門的需求,就沒必要考慮 16 吋 MacBook Pro 了。
不過如果你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工作站使用,攜帶移動的距離與頻率都不高的話,16 吋 MacBook Pro 由於機身尺寸更大,因此在散熱表現上也會更加優異,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持續尖峰性能輸出,且更大的電池容量也可以當作是一種使用體驗極佳的「不斷電系統」使用。
M1 Pro 還是 M1 Max?
另一個在選購這兩款 MacBook Pro 時常被提出來的疑問則是在 M1 Pro 與 M1 Max 兩款晶片之間的選擇。
雖然 Apple 本身在列舉這兩款晶片參數時看似好像相差很大,但其實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多數人第一眼對 M1 Max 規格參數感到驚豔時著眼的是記憶體頻寬的部分,但其實 M1 Max 多出來的額外 200 GB/s 記憶體頻寬其實僅能被 GPU 部分利用,在 CPU 方面 M1 Pro (10 核心版本) 與 M1 Max 其實幾乎是完全相同的 (有關 M1 Pro 與 M1 Max 兩款晶片的規格詳細比較請參考本文開頭的部分)。
在不考慮入門款 M1 Pro (被縮減兩個 P-Core 的版本) 的情況下,M1 Pro 與 M1 Max 的主要差異僅出現在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影片編碼引擎、ProRes 硬體解編碼單元的數量,對於經常需要進行影像處理的使用者來說 M1 Max 具備的兩組影片編碼引擎、兩組 ProRes 硬體解編碼單元可能會相當有幫助,但對沒有這方面需求的使用者來說則沒有太大意義。
第二個部分則是 GPU 核心規模的大小,M1 Pro 的 GPU 核心規模為 14 個或 16 個核心,而 M1 Max 的 GPU 核心規模則大幅提高為 24 個甚至 32 個核心,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隨著 GPU 核心規模的增大性能提升的幅度其實會逐漸縮窄而無法一直維持線性增長,從 24 個 GPU 核心增加到 32 個 GPU 核心所帶來的性能增長可能會顯著低於預期,且 GPU 核心規模越大的型號即便再不重度使用 GPU 運算性能時耗電量也會稍微偏高而導致續航力稍微縮短。
第三個部分則是與外接顯示器的能力有關,M1 Pro 可以連結兩台 6K 解析度、60 Hz 顯示器,而 M1 Max 則可以連結三台 6K 解析度、60 Hz 顯示器與一台額外的 4K 解析度、60 Hz 顯示器。
最後則是記憶體配置的差異,M1 Pro 可搭配 16 GB 或 32 GB 的統一記憶體,而 M1 Max 則可搭配 32 GB 或 64 GB 的統一記憶體,因此若希望搭配 64 GB 的統一記憶體就只能選擇 M1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