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關於本站
  • 聯絡站長
  • 設備資訊
  • 合作提案與贊助本站
  • 連載目錄
  • 本站 Windows 11 發佈狀態
  • Login
iLog
  • 電腦軟體
  • 電腦硬體
  • Windows
  • Android
  • Apple
  • 網路資訊
  • 生活觀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iLog
  • 電腦軟體
  • 電腦硬體
  • Windows
  • Android
  • Apple
  • 網路資訊
  • 生活觀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iLog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寫在改朝換代前,為什麼我不建議現在換電腦?

Andrew Huang Andrew Huang
2015-07-20
硬體新品情報
0

iLog > 電腦硬體 > 硬體新品情報 > 寫在改朝換代前,為什麼我不建議現在換電腦?

分享至 Facebook分享至 Twitter
2015/07/20 23:53 更新:
站長先前筆誤,Skylake 架構的發表時間應為今年 8 月中而非 9 月,實際的產品發售時程也都應該提前一個月。

最近正逢大學指考的成績公佈,還有早已放榜正在享受暑假生活的學測、繁星生,許多準大學生在自己未來四年的歸宿終於塵埃落定之後便開始打點自己要帶到大學準備迎接嶄新生活的各種設備,甚至還有許多大學生,特別是資工系的同學趁暑假打算來添購陪伴自己征戰天下 (?) 的武器 (咦?

因此近來站長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電腦百百種,到底該怎麼挑?現在買嗎?還是等開學再買呢?

被徹底打亂的規劃

時序來到了 2015 年的夏季,以往 Intel 通常是在夏秋之交附近甚至是秋天才會舉辦 Intel Development Forum (IDF) 來發表當年度的新架構,但今年和過去相比顯得特別尷尬,由於新製程的良率不足而不斷的延遲,把 Broadwell (Haswell 的製程升級版,基本上除了製程升級以外差異非常小) 的發表時程往後延了許多,雖然勉強於 2014 年 9 月發表了低電壓版本的 Core M (Broadwell-Y)、2015 年 1 月發表了低電壓版的筆電處理器 Broadwell-U,但卻直到上個月才正式發表用於桌上型電腦的 Broadwell-C 與用於筆記型電腦的一般電壓版 Broadwell-H。

要知道 Broadwell 系列最早的規劃可是在 2014 年就該推出的產品 (根據 Tick-tock 規劃,Haswell 是 2013 年六月發表的),轉眼間時序早已來到了延遲一年的 2015 年下半了呢,幾乎可以說是足足晚了一年。

延遲的後果?

這一拖正好把 Intel 一年一小改,兩年一大改的 Tick-tock 規劃給徹底打亂了,而 Intel 似乎沒有改變計畫的打算,決定無視 Broadwell 遲到已久的事實,直接依照原先的時程把後續產品接著出下去 (畢竟下一代是架構大改,但不牽涉製程所以不太會有良率的問題)。

所以呢?現在我該買新電腦嗎?

Intel 在 Broadwell 之後的計畫是稱為 Skylake 的架構大改,主要有下列這些改變:

  • 支援 DDR4 記憶體 (至多 64GB)。
  • 主機板廠商可以選擇是否向下相容 DDR3L 記憶體。
  • 不支援傳統的 DDR3 記憶體。
  • 桌上型方面使用新的 LGA1151 腳位,取代現有的 LGA1150,因此無法與前代相容。
  • 桌上型方面 PCI Express 3.0 的通道數從 16 增加至 20。
  • 支援 SATA Express。
  • 筆電用 U、H、S 產品線部分型號新增 L4 快取 (eDRAM)。
  • 使用新的 100 系列晶片組。
  • 目前規劃所有筆電處理器都改用焊死的 BGA 模式。
  • FIVR 設計取消,電源模組回歸主機板設計。
  • 整合 GPU 比 Broadwell 的還要更強。
  • 南橋晶片的 PCI Express 通道比照處理器本身,提升到 3.0 等級。

如果你沒有急迫的需求…

如果等到十月也沒問題的話,站長是建議直接等下一世代 (第六代處理器) Skylake 架構的產品,畢竟連記憶體規格都換了,這次幾乎是整個架構都被翻了一次,相較於 Ivy Bridge 過渡至 Haswell 來說,這次的改變幅度是遠遠大於當時的,更何況 7/29 還有下一代作業系統 Windows 10 要同步推出,若是沒有急迫需求的話,屆時一次買足或許會是比較方便的方案,再說價格應該也會和目前所能買到的 Broadwell 系統配置相去不遠。

Skylake 處理器大約會在 8 月中發表,而搭載 Skylake 的筆記型電腦和零售的 Skylake CPU 估計應該會在 9 月至 10 月間開始出現,但大約要到 12 月份才能看到全部現有的筆記型、桌上型電腦款式改成 Skylake 架構產品。

如果現在就需要的話…

等不及 Skylake 推出的話,那你能考慮的就是目前流通最廣的四代處理器 Haswell 和少量出現的 Broadwell 產品了,站長在此分成幾類來分析:

一般筆電或效能型、電競筆電 (採用一般電壓處理器)

Broadwell 處理器在筆記型電腦的主要提升在於內建顯示能夠使用 L4 eDRAM 快取,然而目前在台灣所能看到的產品都是使用 5700HQ 這款入門級別的 Broadwell 架構 Core i7 處理器,如果是四代的 Haswell 的話則通常是搭配 4720HQ 或是更低階的 Core i7 處理器,很不幸的是 5700HQ 並不支援 Iris 系列的強效型內建顯示。

這兩款處理器的比較如下:

型號 i7-4720HQ i7-5700HQ
架構 Haswell Broadwell
製程 22nm 14nm
L3 快取 6 MB 6 MB
核心數 4 4
執行緒數 8 8
時脈 2.6 GHz 2.7 GHz
Turbo 3.6 GHz 3.7 GHz
整合顯示 HD4600 HD5600
指令集 完全相同
TDP 47W 47W
記憶體制式 DDR3L DDR3L
LPDDR3
記憶體頻率 1333 / 1600 1600 / 1866

由規格上我們可以注意到實際上 5700HQ 與 4720HQ 的規格是非常接近的,時脈差距僅 100Mhz,架構上又幾乎完全一樣 (站長在早先的文章曾經提及過,只有架構相似的情況下去比較時脈才有意義),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內建顯示從 HD4600 提升至 HD5600。

至於 HD5600 跟 HD4600 差異很大嗎?實際上 HD5600 的效能大約只能與 GeForce 920M 相仿而已,雖然比起 HD4600 來說 HD5600 快了大約 10 – 20%,但這點差異幾乎是感受不到的其實,除此之外 HD5600 與 HD4600 的其他差異則是 HD5600 新增對 DirectX 11.2 的支援 (HD4600 僅支援至 DirectX 11.1),與著色器從 20 組增為 24 組。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其實五代 Broadwell 處理器在效能型筆記型電腦方面幾乎是沒有甚麼成長的 (效能成長實測大約在 5% – 10%),因此甚至是有許多廠商決定跳過 Broadwell 這一世代,打算等幾個月後直接推出 Skylake 系列產品的 (不過 Intel 也許會脅迫廠商不買 Broadwell 就拿不到首批 Skylake 也說不定……),因此站長認為,如果 5700HQ 產品的價格繼續依照現況居高不下的話 (目前看到最便宜的是 MSI 的 PE 系列產品,定價約 39,900),大可以直接選購目前仍是主流的四代 Haswell 產品。

桌上型電腦

台灣並不會推出零售版的 Broadwell 處理器產品,因此若是希望自行組裝者,可以不必考慮直接選購了,目前而言站長其實也還沒有看到搭載 Broadwell 的品牌桌上型電腦出現。

輕省筆電、低電壓型長效筆電

這部分由於 Broadwell-U 與 Core M 已經推出多時,因此已經相當的普及了 (其實如果 Broadwell 當初沒有大延期,應該各市場都已經是如此的情狀,也就是以五代產品為主),基於 Broadwell 將製程提升,通常製程提升會帶來更佳的省電效果與更長的電池使用時間,因此站長認為這類型的電腦若急於本月就要採購的話,可以直接選購五代的新產品。

Tags: BroadwellCoreHaswellIntelSkylake硬體電腦組裝選購攻略
ShareTweetSend
Previous Post

2015/07/20 本站下載伺服器調整、美國 HTTP 載點退役公告

Next Post

超輕薄行動平台 - MSI GS60-2QC 筆記型電腦開箱測試 (外觀篇)

Andrew Huang

Andrew Huang

對於未來的生活充滿茫然,正在尋找與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向,試圖找到一條可以繼續走下去的道路。

Related Posts

[CES 2019 速報] AMD 預覽下一代 “Zen 2” 處理器,可望成為本屆 CES 最大看點
硬體新品情報

[CES 2019 速報] AMD 預覽下一代 “Zen 2” 處理器,可望成為本屆 CES 最大看點

2019-01-10
Intel 第 7 代 Core 處理器 (Kaby Lake) 架構解析與選購完全指南
硬體新品情報

Intel 第 7 代 Core 處理器 (Kaby Lake) 架構解析與選購完全指南

2017-01-21
NVMe PCI Express SSD 選購完全指南!
硬體新品情報

NVMe PCI Express SSD 選購完全指南!

2017-01-12
Next Post
超輕薄行動平台 - MSI GS60-2QC 筆記型電腦開箱測試 (外觀篇)

超輕薄行動平台 - MSI GS60-2QC 筆記型電腦開箱測試 (外觀篇)

社群網路

投票中心

請問您對本站此次改版的滿意度?

Loading ... Loading ...

Facebook 粉絲專頁

Facebook 粉絲專頁

搜尋本站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在 Twitter 上追蹤我

Tweets by AndrewDev8383

訂閱本站

訂閱後當本站有新文章時便會發出通知。

一起加入其他 6,937 位訂閱者的行列

DISCORD

  • 聯絡站長
  • 關於本站
  • 合作提案與贊助本站

Copyright © 2015 - 2022 iMotion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電腦軟體
  • 電腦硬體
  • Windows
  • Android
  • Apple
  • 網路資訊
  • 生活觀點

Copyright © 2015 - 2022 iMotion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