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模組化設計
AMD 在 Bulldozer 中也效法 Intel Nehalem 導入了模組化設計,所以在設計伺服器用、個人電腦用、筆記型電腦用的 Bulldozer 處理器時其實並不用耗費太多力氣,同樣大略可分為 Core 與 Uncore 兩大部分,Core 就是前面提過的運算模組,Uncore 則包含共享的 L3 快取與記憶體控制器、HyperTransport 通道。
不過說是這麼說啦,但 Bulldozer 的彈性其實遠低於 Intel 的 Nehalem,基本上最多只能塞四組運算模組而已,最高可達 16 核心 (8 模組) 的改良版 Bulldozer - Piledriver 就得做成兩個 Die 的 MCM 封裝了。
指令集大亂鬥結束
Bulldozer 同時也標誌著 AMD 與 Intel 之間的指令集大亂鬥正式結束,並且由 Intel 取得勝利,AMD Bulldozer 中內建了同期絕大多數 Intel 處理器具備的指令集 (新增 SSE4.1、SSE4.2、AES-NI 與 AVX),並且取消在 K10 架構中只為了搶佔 SSE4 這名號的 SSE4.A 指令集。
除此之外 Bulldozer 還額外加入了 FMA4 (四操作數融合加法)、XOP 兩種 AMD 專屬的指令集,主要與向量矩陣有關,但卻不支援 Intel 後來內建於處理器中的 FMA3 (三操作數融合加法,要等到 Piledriver 才支援),很遺憾的是這些指令其實不怎麼實用,在 Zen 中也將被拿掉。
FMA4
系統架構大致上不變
Bulldozer 家族的系統架構基本上維持與 K10 時代相同,仍然維持南北橋兩顆晶片的組成,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在處理器內,但 PCI Express 通道控制器仍然位於北橋晶片中,北橋與處理器之間也依舊使用 HyperTransport 連結但升級至 3.1 版本 (時脈由 2.6 GHz 提升到 3.2 GHz,頻寬可以從 5.2 GT/s 提高到 6.4 GT/s)。
TurboCore
這功能基本上可以當成 AMD 版本的 Intel Turbo Boost,運作方式與原理幾乎都如出一轍,判定升頻檔位的依據是採用負載率而非溫度,且與 Intel 的 Turbo Boost 一樣具有能在關閉部分核心的時候,將運作中核心的時脈拉高到更高檔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