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悲劇的性能表現
還記得本篇一開始我曾經提到 AMD 曾經宣稱第一代 Bulldozer 在性能上能勝過自家上代的 Phenom II X6 1100T (六核心) 與 Core i7-950 (4C8T) 超過 50% 以上嗎?
當年 AMD 在 Cebit 2011 大會的議程上也這麼寫道:「The U.S.-based CPU and chip maker AMD will present at CeBIT 2011 processors, which performance exceeds the current top models of the Phenom-II series by 50%」。
姑且不論在 Sandy Bridge 已經推出之後卻只敢拿上一代的 Nehalem / Westmere 比較這件事情,其實 Bulldozer 最後成品的表現,尤其是單核同時脈的性能,別說是要追上 Intel Nehalem 了,甚至連自家上代 K10 架構的尾聲 Phenom II 都不如,在這個世代中 AMD 也正式被大家冠上「投影片製造業」的稱號,畢竟寫得一手好投影片最後產品卻是如此不堪一擊,確實挺難堪的。
至於當時 AMD 為 Bulldozer 的表現開脫的說法則是「Windows 7 沒有辦法發揮 CMT 新架構的實力,因為 CMT 架構實在太先進了」,不過後來即使微軟為 Bulldozer 特別製作了兩個修正程式 (KB2646060、KB2645594),雖然可以針對 Bulldozer 改善 Windows 7 對執行緒的分配方式與 CPU 進入 C6 深層省電模式的頻率,但也只能在某些項目帶來不到 15% (且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倒退) 的性能增長,表現仍然遠不及競爭對手,在後來的 Windows 8 上面也沒有甚麼長進。
AMD 高層承認 Bulldozer 是個巨大的失敗
關於 Bulldozer 的成敗其實已經差不多可以蓋棺論定了,時任 AMD 伺服器晶片事業群資深副總裁的 Andrew Feldman (同時也是原 SeaMicro 的 CEO,AMD 把 SeaMicro 買下來想發展微型伺服器,結果徹底失敗就算了,砸了這筆聘金之後差點連財務狀況都毀了) 曾公開表示「推土機架構無疑是個巨大且難以止血的失敗 (unmitigated failure),我們是知道的」、「Bulldozer 的失敗連帶也讓 AMD 在伺服器市場錯失許多機會」、「Bulldozer 的失敗讓 CEO 丟了工作、絕大多數的管理階層丟了工作、研發技術副總裁也丟了工作,現在 AMD 有幾乎全新的團隊,我們都非常清楚這樣的失敗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在 Bulldozer 失敗之後 AMD 曾經試圖半放棄 x86 處理器,全力發展代號稱為 K12 的 ARM 伺服器用處理器力圖在低功耗伺服器市場上有所斬獲,不過很快的他們也發現 ARM 市場或許比他們想像得還要險惡很多,於是重心又轉回 x86 處理器的 Zen,至於後來的故事,相信我們很快就會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