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的現狀來說,本篇介紹的 Sandy Bridge 與下篇將討論的 Ivy Bridge 應該是在現役電腦中普及率最高的兩個世代吧?在經過 Nehalem 翻天覆地的大改革之後,從 Sandy Bridge 開始個人電腦處理器的發展有很明顯趨於緩和的現象,接下來的 Ivy Bridge、Haswell、Broadwell、Skylake 其實都不會有太讓人驚豔的提升或變革,但 Intel 在這幾個世代中可說是一帆風順、節節高升 (畢竟對手 AMD 的推土機就跟扶不起的阿斗一樣啊)。
上為 Westmere 時期的 Logo,下為 SNB 與 IVB 時期的 Logo。
回到以色列海法的回合
Sandy Bridge (SNB) 架構其實原本的代號是 Gesher,如果你還記得先前曾經出現在 Core 架構介紹的這張 Roadmap 的話,上面就顯示 Westmere 的下一世代是 Gesher,在希伯來語中就是橋梁的意思,同時也是當地的地名,後來改為 Sandy Bridge 據說是為了避免讓人聯想到以色列當地的政黨 (已於 2007 年解散)。
從代號名稱選自以色列地名來看就可以很明顯發現這一世代的開發主導又從奧瑞岡州轉回以色列海法,所以當初在開發過程中其實引發了不少人的期待。
Sandy Bridge 微架構
如同在 Nehalem 架構介紹中提過的,從 Nehalem 開始 Intel 正式確立了將旗下 x86 處理器平台分成高中低三大平台,分別是代表頂級伺服器,以延展性著稱的 Expandable (EX)、用於中高階伺服器,主打高性能的 Efficient Performance (EP) 或面向 HEDT 玩家市場的 Extreme (E)、用於一般消費型平台或入門級伺服器的主流平台,且從主流平台開始每上一級就落後一代。
Sandy Bridge 也不例外,所以在 2011 年我們迎來了以「第二代 Intel Core 處理器家族」與「Intel Xeon E3 家族」名義發佈的 Sandy Bridge 架構處理器,在隔年才得以見到「完整版」的 Sandy Bridge-E / Sandy Bridg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