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Haswell-E:面向高階電腦玩家 HEDT 平台
依循前面訂下的慣例,所以 Haswell-E 是以第五代 Core i7 處理器的名義推出,推出時間在 2014 年的九月初,但由於 Broadwell 難產,所以搞到最後第五代 Core 處理器家族反而是 HEDT 平台先出了 (第四代的 HEDT Ivy Bridge-E 推出於 2013 年九月,Haswell 則推出於 2013 年六月,至於 Broadwell 呢?2015 年的事情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 Haswell 架構的性能提升不是很明顯的關係,在介紹 Haswell 家族架構的時候 Intel 常常把自家的老產品拿出來鞭屍 XD,這張是把 Intel 旗下第一個掛 Extreme Edition (極致版) 的產品 P4EE 開始一路到現在的 Core i7 Extreme 做對比,號稱這十年內性能足足提升了 40 倍之多。
Haswell-E 的標誌意義其實在於這是 Intel 第一次將八核心處理器帶入個人電腦市場,同時 HEDT 平台也不再有四核心的型號了,讓 HEDT 平台與主流平台的性能差距拉開許多,不過呢,最低階的 5820K 只有 28 條 PCI Express 3.0 通道,似乎是為了跟 5930K 拉開所以故意讓 5820K 的性價比降低而做的設定 (不過結果好像反而造成 5930K 不好賣的反效果?因為如果不玩多顯示卡的話其實 PCI Express 通道 28 條也夠用了,為了 0.1 GHz 花 1.75 倍價錢怎麼想也不值得)。
從 Die Map 上也可以很明顯看出 Haswell-E 其實就是 LCC 配置的 Haswell-EP。
製程改進版:Intel Broadwell 架構
Broadwell 架構基本上就是 Haswell 架構移植到 14 奈米工藝的版本,如同介紹 Ivy Bridge 時提過的,製程改進隨著尺度越縮越小,難度也越來越提高,雖然 Ivy Bridge 的時候有很多新的製程技術,看似好像突破了許多困難,但實際上在 Broadwell 架構的時候 Intel 還是踢到鐵板了。
由於推出的時候 (2015 年六月) 距離 Skylake 的發佈只差一、兩個月,因此 Broadwell 上市的型號很少 (且在台灣只有少數店家有進,官方規畫只有五種),以台灣而言能買到的 LGA1150 封裝盒裝版本只有 i7-5775C 跟 i5-5765C 兩款而已,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款居然配了 Iris Pro 內建顯示,可說是前無古人,目前也未有來者。
從 Die map 上可以發現 Broadwell-C 的內建顯示單元的大小實在太誇張了,比處理器本體還大了 XD。
第二代 3D 立體三閘極電晶體
14 奈米製程中所使用的電晶體也獲得了升級,直觀上的差異是「魚鰭」的高度變高、密度也變得更密了,這樣的改變能夠提升性能與降低漏電流。
各類性能都有「微幅」提升
實際上 Broadwell 以 Haswell 作為基礎,在蠻多方面都有性能上的提升 (像是分支預測也又升級了一番),不過因為 Skylake 在不到兩個月後就推出了,自然也就沒甚麼人關注,甚至在官方的 IDF 大會上其實也直接跳過 Broadwell 就介紹 Skylake 了,怎麼說呢,畢竟有更快的東西,第二名就不會有人在意了吧?
至於 Broadwell-E 則還沒上市,等上市之後再補吧 (其實是因為篇幅又爆炸了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