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well-EP 與 Haswell-E 架構
一如過去幾代的作法,Haswell 架構家族依然有後續的完整版 Haswell-EN/EP/E,同時也如同 Ivy Bridge 家族般推出了最高級的老大哥 Haswell-EX,但由於一般人是不太有機會碰到 Haswell-EX 與 Haswell-EN 的,所以本篇也就不打算談了。
Haswell-EP:面向中高階伺服器市場
Haswell-EP 在 Haswell 推出後的隔年,也就是 2014 年才以 Intel Xeon E5 v3 家族的名義推出,最鮮明的特色主要有四個,依序是大增的核心數 (最多可以高達 18 核心)、大增的 L3 快取 (最大可以來到 45 MB,與前代一樣是跟處理器核心切齊的結果,所以核心數大漲快取也就跟著大增了)、採用四通道 DDR4 記憶體 (根據型號不同支援的速度也不同,最高到 2133 MT/s)、更快的 QPI 連線 (根據型號不同,最高從前代的 8.0 GT/s 提高到 9.6 GT/s)。
而 Haswell-EP 也跟前代一樣分成三種 Layout,但核心數量都大幅增加了,高配置 (HCC) 是 14 ~ 18 核心 (有兩套四組環型匯流排與兩組記憶體控制器),中配置 (MCC) 是 10 ~ 12 核心 (有兩套三組環型匯流排與兩組記憶體控制器),低配置 (LCC) 則是 4~8 核心 (僅有一套兩組環型匯流排跟一組記憶體控制器)。
不過呢 Haswell-EP 最主要的升級同樣不是出現在處理器本身,而其實是在於晶片組的部分,因為 C600 / X79 晶片組前後已經撐了將近三年了,在 Ivy Bridge E/EP 推出時,Haswell 也正好同步推出,當時就發生了高階 HEDT 平台與中高階伺服器的擴充性竟然不如主流與入門平台的尷尬情況 (當時 C600/X79 原生只有兩組 SATA 6Gbps,也不支援 USB 3.0),而到了 Haswell-EP 搭配的 C610 / X99 晶片組才終於補上相關的擴充能力。
此外,Haswell-E/EP 跟 Haswell 一樣,腳位也跟前代的 Ivy Bridge-E/EP 不同了,雖然仍然是 LGA2011,但底下的觸點分布跟定義都完全不同了,新的腳位稱為 LGA2011-3 (Socket R3)。
(上圖取自 Tom’s Hard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