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記憶體的功能與用處,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所以在本節就不再贅述了,從前面介紹過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記憶體對電腦的性能影響在不少時候其實是很明顯的 (雖然一樣有邊際遞減效應,把記憶體容量加高十倍並不會讓電腦變成十倍快,但當記憶體不足的時候速度是有可能剩下不到一半的),要描述其重要性的話,其實也可以說處理器跟記憶體兩者合起來才足以類比成人類的大腦,記憶體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因此記憶體的規格自然也會對電腦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
Table of Contents
記憶體規格概觀
整體來說記憶體規格大致上可以分為制式、速度、容量、時序、額外功能、組成形式等六大層面,而以近年的狀況而言,我們在選購記憶體的時候往往比較在意制式、速度與容量這三項,一般來說在購物網站上,甚至是實體通路店家往往也只會提及這部分,但在廠商提供規格書就會詳細列出所有層面的規格了。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可能會覺得上圖下半部出現的那串文字很像外星語言吧?相信再經過本篇的說明之後,你應該會變得稍微能夠讀懂下半部的完整規格,而且會發現原來記憶體的種類有這麼多 (而且個人電腦使用的還是最低階的 XD)。
記憶體頻寬
咦?怎麼出現了個上面沒提到的東西呢,其實並不奇怪,因為我們對記憶體的要求其實就是兩個面向而已,其一是頻寬 (bandwidth) 要盡可能的高,也就是單位時間內能傳輸的資料越多越好,其二則是延遲 (lantacy) 要盡可能短,也就是需要的等待時間越短越好。
而記憶體頻寬最主要的決定因素就是前面談過的記憶體規格中的制式與速度兩項,我打算先分別介紹之後再談頻寬的計算方式與我們用於溝通時使用的表示法。
記憶體制式
記憶體制式 (其實你要說種類或是類別也可以,基本上是英文中 Category 的意義) 是選購記憶體時最基本的一項規格之一,因為記憶體的制式必須要與主機板上的記憶體插槽配對 (其實是受到北橋晶片或是處理器中的記憶體控制器影響),如果選錯的話是根本裝不上去的 (不同制式的記憶體在物理外觀上就能看出有所不同),而記憶體制式基本上也決定了「這類記憶體」的腳位定義、資料通道的寬度、工作電壓等參數。
由於本系列以個人電腦為主,所以在這裡我就只談在個人電腦上獲得廣泛使用的記憶體制式,近二十年內個人電腦記憶體的主流基本上都是 SDRAM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迄今先後有五代不同的產品先後在個人電腦領域中獲得廣泛的應用,也就是上面這張曾經出現在上一節的譜系圖中,左下角紅框的部分。
記憶體制式 | 運作時脈 | 匯流排時脈 | 預取長度 | 工作電壓 | 腳位 |
SDRAM | 66 ~ 133 | 66 ~ 133 | 無 | 3.3 V | 168 pin |
DDR SDRAM | 100 ~ 200 | 100 ~ 200 | 2n | 2.5 V | 184 pin |
DDR2 SDRAM | 100 ~ 266 | 200 ~ 533 | 4n | 1.8 V | 240 pin |
DDR3 SDRAM | 100 ~ 266 | 400 ~ 1066 | 8n | 1.5 V | 240 pin |
DDR4 SDRAM | 133 ~ 266 | 1066 ~ 2133 | 8n | 1.2 V | 288 pin |
由於我打算在之後用一整篇文章的篇幅來介紹 SDRAM、DDR、DDR2、DDR3、DDR4 的特性與演變,所以記憶體制式的部分就先談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