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了 Pentium III 時期的 Intel 自家晶片組,那這篇依照慣例我們當然是要回頭看看同時期的 AMD 陣營囉,不過由於 AMD 的市占率起起伏伏,加上本身 AMD 的授權政策是比較開放的,所以生產相容 AMD 平台晶片組的廠商相當多元 (不過其中有蠻多家現在都不做晶片組了,當今晶片組基本上只剩下處理器廠商自己在玩而已),因為族繁不及備載所以基本上我只會抓比較有代表性的出來,除此之外由於 SiS 很習慣同時推出共通規格設計但分別針對 AMD 與 Intel 產品設計的晶片組,所以底下也會摻雜一些 Intel 平台的晶片組。
歷代晶片組介紹-中古時代 (下)
年代起訖:1996 – 2000
AMD 陣營這邊由於起步比 Intel 晚,加上 K5、K6、K6-2、K6-III 這一大堆 Socket 7 處理器的生存年代大致上落在 Pentium 與 Pentium Pro 之間,並且一路綿延到 Intel 810、820、840 晶片組的時代才逐漸被與 Intel 架構不相容的 Athlon 取代,所以我將它們通通歸類在中古時代裡面,本節將以 AMD 架構的產品為主軸,但如果有相容於 Intel 平台的攣生兄弟的話,也會一併列入。
SiS 530 (AMD+Intel)、SiS 620 (Intel)
發表時間:1998 年 10 月 14 日
同期競爭對手:Intel 440GX、Intel 440ZX
雖然 SiS 在 530 之前還推出過許多款晶片組 (其實從 386/486 時代就開始了),不過由於在市場上能見度不高所以我就不特別抓出來看了。
SiS 530 (開發代號為 Sindbad) 是一款在 1998 ~ 1999 年間在台灣許多搭配 AMD K6/K6-2 處理器的電腦上 (因為這類電腦通常比較低價,所以會選擇相對而言比較平價的 SiS 晶片組) 可以見到的晶片組,由來自台灣的矽統科技設計,同時也可以搭配 Intel Pentium P54C/P55C、AMD K5、Cyrix M1/M2 這麼多種類的處理器使用,處理器時脈最高可達 100 MHz,可說是相當的具有彈性。
SiS 530 採用相當正規的雙晶片南北橋架構,搭配的南橋晶片是 SiS 5595,使用的設計比較類似 Intel 440 家族時代的做法,由北橋拉出 PCI 匯流排 (值得注意的是它支援的是 PCI 2.2 版哦),並選擇其中一組 PCI 匯流排用於連接南橋,南橋晶片則負責提供 ISA 匯流排等其他較慢速的裝置,比較特別的是 SiS 5595 也提供了 USB 的支援。
除此之外 SiS 530 本身是具備內建顯示單元 (SiS 6306) 的,與北橋晶片之間直接透過 AGP 介面連接,但值得注意的是 SiS 530 是不提供 AGP 插槽的,這部分跟 Intel 815G/815GE 很類似,當時的官方說法也如出一轍,SiS 530 是針對較低成本且整合度較高的電腦設計,因此不額外提供 AGP 插槽供擴充顯示卡之用。
在記憶體支援方面 SiS 530 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其支援的記憶體是「三條」雙面 DIMM,這樣的規劃還蠻罕見的 (電腦零件的不成文規定,絕大多數配置都是偶數),所以能使用的最大記憶體容量為 1.5 GB,而其中只有 256 MB 可以支援快取存取,可搭配的記憶體由於成本考量,當然是用上了 3.3V 的 SDRAM 囉。
最後要提的是,SiS 530 還有一個攣生兄弟-SiS 620,在功能上與 SiS 530 大致是相同的,但是為了 Intel Pentium II 處理器而設計 (支援的 CPU 插槽種類是 Slot 1 或 Socket 370),不過在站長印象中 SiS 620 似乎不算是一個很成功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