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480X/570X/580X/690V/690G/690 晶片組
推出時間:2006 年 10 月 (480X/580X)、2007 年 06 月 (570X)、2007 年 02 月 (690V/690G)
搭配南橋:SB400、SB450、SB600
支援處理器:Socket 939 (690 家族除外)、Socket AM2
這三款晶片組是以 AMD 580 晶片組家族的名義推出,全數都是由原 ATi 團隊發展推出的產品,在 AMD 收購 ATI 之後才以這些新名字重新推出,南北橋之間使用第二代 A-Link Express 連結 (實際上就是 PCI Express 1.1 x4 通道)。
首先看到 AMD 480X CrossFire (RD480) 的部分,其實他原本的名稱是 ATI Xpress 200 CrossFire (前面介紹過了),又稱為 ATI Xpress 1600 Chipset (真夠複雜的),主要是採低價策略 (接近 nForce 550) 試圖打擊 NVIDIA 推出的 nForce 570 SLI 晶片組,是整個 580 晶片組家族最低階的型號。
由於僅支援 20 條 PCI Express 通道,因此在 CrossFire 多顯示卡的部分只能拆分為 x8 + x8 而無法維持全速運作。
而本家族中的旗艦-AMD 580X CrossFire (RD580) 則是曾以 ATI Xpress 3200 CrossFire 的名義發布,是整個家族當中功能最為強悍的型號,最大特色是能夠支援一次使用兩張全速 PCI Express x16 的顯示卡進行 CrossFire,SATA II 連接埠的數量也一口氣翻倍來到了八組,並加入了第二組 IEEE1394 與第二組 1 Gbps 乙太網路卡支援,在超頻選項上也比 480X 來得更加完整。
除此之外 580X 晶片組還支援 XpressRoute 功能,提供兩張顯示卡獨立的溝通管道以進一步提高 CrossFire 的性能,而且因為 32 條通道都做在北橋晶片中,所以性能上比起 NVIDIA 旗下的 nForce4 SLI X16 還要來得更強大。
至於 AMD 570X CrossFire (RD570) 的部分則是曾經被稱為 ATI Xpress 3100 CrossFire,也曾經傳出會被命名為 550X,是 AMD 580X 的簡化版,唯一差異出現在 CrossFire 與 PCI Express 通道數上,570X 只能支援 x16 + x8 的組合。
最後要看的是三款被劃分到 690 系列的產品-AMD 690G (RS690)、AMD 690V (RS690C)、AMD 690 (RX690),其中前兩款產品基本上可以被視為 AMD 480X CrossFire 取消掉 CrossFire 技術並加入內建顯示單元的版本,分別加入了 Radeon X1250 與 Radeon X1200 (後者較低階且不支援 HDMI 與 AVIVO),至於 RX690 則是不具備內建顯示單元的版本。
而南橋晶片這部分的故事則要從 ATI 時代開始說起,ATI 在發展晶片的時候是將絕大多數的研發心力投注在北橋晶片上的,至於南橋晶片則主要倚仗第三方廠商提供 (例如 ULi 等),包含可以搭配上面這三款北橋晶片的 SB400 與 SB450 都是在這樣的色彩下產出的產品,實際上這兩款南橋晶片反而不是主力,更多時候 ATI 反而比較習慣搭配 ULI 推出的 M1575。
不過很快悲劇就發生了:NVIDIA 居然把 ULI 給買下來了,那作為世仇的 ATI 可怎麼辦呢?畢竟 NVIDIA 可不是吃素的,在 ULI 併購案完成之後就開始透過控制南橋晶片的出貨來掐住 ATI 的脖子,這下子 ATI 可不得不認真搞南橋晶片了,於是 SB600 就是 ATI 第一款投入大量心力設計的南橋晶片。
回頭看 SB400/SB450,這兩款南橋晶片幾乎具有一模一樣的規格,同樣具有兩組 IDE 介面與 4 個 SATA Gen 1 1.5 Gbps 連接埠,也同樣支援了 RAID0、RAID1,並提供了八組 USB 2.0 連接埠,唯一的不同之處是 SB450 新增了對 HD Audio 技術的支援,並且修正了一些硬體層面上的問題,不過 USB 與硬碟性能低落一直是讓用戶感到很頭痛的問題。
至於 SB600 則在規格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除了將 SATA 控制器提升到 Gen 2 以支援 3 Gbps 的資料傳輸率與 AHCI 之外,USB 2.0 的性能也有大幅度的提升,並且將連接埠數量增加到 10 組,RAID 模式也增加了 RAID10 與 RAID5 的支援能力,至於逐漸被淘汰的 IDE 通道則減為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