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如煙火般燦爛卻轉瞬即逝-Glide
雖然還沒有正式介紹這間在個人電腦 3D 圖形加速發展過程中數一數二重要的公司-3dfx,但既然談到 API 就不得不把 Glide 這款曾經在數年之內成為圖形 API 界的王者,之後又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被 DirectX 與 OpenGL 打得一敗塗地的 Glide API。
Glide API 與 OpenGL 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 OpenGL 的簡化版本 (也就是將 OpenGL 比較少用的功能拿掉),因此除了輕量化得以很快速的設計出適用的圖形加速晶片之外,還保有著 OpenGL 易於使用的特性,由於 1990 年代後半 3dfx 推出的 Voodoo 系列成為了當時 3D 圖形加速器界的龍頭,因此其內建支援的 Glide API 也自然而然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至於造成 Glide API 在目前已經徹底銷聲匿跡的主要原因是當時 3dfx 選擇將 Glide 保有為旗下的私有標準,禁止任何廠商以模仿或模擬的方式提供 Glide API,並且高度依賴 3dfx 自家的 Voodoo 系列晶片設計而難以移植,再加上 3dfx 在軟體改進方面始終著墨甚少,Glide API 進入 3.0 之後幾乎就沒有任何改進,最終在功能上也被 DirectX 與 OpenGL 遠遠甩在後頭。
在這些因素的結合之下,從 1998 年開始 Glide API 的熱潮就迅速衰退,而 1999 年 (也就是 3dfx 被 NVIDIA 收購前一年) 更沒有任何純粹使用 Glide API 的遊戲推出,即便在同年 3dfx 宣布開放 Glide API 也未能扭轉任何情勢,在被親近 Direct3D 陣營的 NVIDIA 收購之後,Glide API 的發展也正式結束。
從 2D 圖形加速到 3D 圖形加速
「把 3D 圖形運算丟給 CPU 做,2D 圖形運算給專門的圖形加速卡做」,這句話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應該是蠻奇怪的吧?照理說 3D 圖形運算的資料量應該比起 2D 來說成長了無數倍才是。
不過其實廠商們並不是「不想做 3D 圖形加速卡」,而是還沒有能力做或正常人還買不起。 (1980 年代以前的 3D 圖形加速卡基本上只有伺服器或工作站會用,價格極為高昂,地位跟今天的 Xeon Phi、Tesla 差不多),不過科技的發展並不會因為這樣而停下腳步。
那些 2D 當 3D 用的顯示卡們
在 1990 年代上半人們開始漸漸對個人電腦 3D 圖形有比較明顯的需求時,廠商們 (包含 ATI、Trident、S3 Graphics) 一開始想到的方式是將現有的 2D 圖形加速卡延伸,讓它們能夠具備部分 3D 圖形加速卡的能力 (通常是先朝著影片硬體解碼能力的方向前進),不過這樣的作法造成的結果相當明確-這類產品的效能幾乎都差到只足以被稱之為「笑能」,也因為這樣許多在 2D 時代叱吒風雲的廠商在進入 3D 時代時都踢到了鐵板,甚至一厥不振的例子也不少。
Trident Microsystems, Inc.
由於這個時期裡 Trident (泰鼎微系統) 的歷史已經差不多走到尾聲了,所以我就先把它提出來講吧,在進入 3D 時代的時候 (1995 年附近),Trident 已經被 S3 Graphics 的步步進逼搞到幾乎已經失去作為一家顯示晶片主流廠商的地位,雖然變得很「邊緣」,但一直都沒有真正在市場上完全消失,所以接下來要看的可以說是 Trident 在退出主流之後一連串試圖救亡圖存過程的奮鬥史。
3DImage 9750、9850
發佈時間:1997 年
這是大多數人認知上第一款由 Trident 推出的 3D 圖形加速晶片,不過在開始看這款產品之前,我想先談談 Trident 在發展 3D 圖形技術的過程。
其實 3DImage 9750/9850 並不是 Trident 第一次推出 3D 圖形加速晶片,早在 1995 年 Trident 就曾經推出這類產品,型號則是 T3D2000,據說可以支援高達 16 MB 的 WRAM 與 64-bit 3D 圖形運算能力與 OpenGL,從規格上看起來在當時可是一款相當有希望讓 Trident 重返榮耀的產品,不過不知怎麼回事現在能找到的資料就只有 Trident 當時發的新聞稿 (而且還是在澳洲的國家圖書館網站找到的),完全沒有任何實體圖與紀錄可考,似乎是完全沒被任何顯示卡廠商採用的樣子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大家對 Trident 的刻板印象就是低階產品的緣故?)。
而在 T3D2000 之後 Trident 還以其為基礎發展了後續的 T3D9692 與 ProVidia 9695,使用較低價的 EDO 記憶體,每秒可以運算產出超過五十萬個三角形,不過與 T3D2000 一樣,除了發佈新聞稿以外找不到任何資料,讓我真的有點懷疑這些東西是不是真的存在過。
回到 3DImage 9750/9850 本身,這款晶片其實沒有太多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本質上它仍然只是一款 2D 圖形加速晶片,與前面提過的那三款「傳說中」的 Trident 產品幾乎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反而比較接近上代的 2D 圖形加速卡-TGUI9680 (前者與後者的主要差異為前者有 PCI 與 AGP 版本,後者有 AGP2X 版本且速度較快)。
值得注意的是,3DImage 9750/9850 並不支援任何 OpenGL 特性,在 DirectX 5.0 方面的支援度也不算完整,在影片解碼方面則可以處理 MPEG-1、MPEG-2、Indeo、Cinepak 四種格式,整體來說 3DImage 9750/9850 的 3D 圖形功能連堪用等級都達不到,在使用過程中會持續有相當明顯的破圖現象出現,下面這段影片是以 3DImage 9750 執行當時的顯示卡效能測試軟體的紀錄:
如果你拿 3DImage 9750 來玩遊戲的話,畫面則會是這樣的:
至於較高階的 3DImage 9850 得到的評價似乎比 3DImage 9750 還要來得好「一些」,舉例來說大概有這幾種說法:
- 「至少畫面是從頭到尾都這麼爛而不是一直閃爍了,在 3DImage 9750 上閃到我眼睛都快瞎掉了」
- 「比起畫面的流暢度,對於這系列來說畫出來的圖正不正確才是我們真正關心問題」
- 「畫面看起來穩定些了,但跳動的多邊形與破圖問題仍然清晰可見」
不過 3DImage 系列也不是那麼一無是處,由於它們確實很便宜,因此在市場上被分為高階且昂貴的 AGP 3D 圖形加速卡與價格仍然偏高卻已經是上代產品的 PCI 2D 顯示卡 (主要由 ATI、Tseng Labs 等提供) 兩大塊時,3DImage 系列作為當時唯一可以壓在 100 美元以下的 AGP 「2D」 顯示卡來說確實殺出了一條血路,讓 Trident 得以繼續活著度過這個時期。
嗯?「2D 顯示卡」?站長我可沒打錯字,當時的部分媒體真的就這樣直接無視掉這款產品彆腳的 3D 圖形功能了,當年 Anandtech 給的評語是這樣的:So you’ve bought this expensive AGP motherboard, but you don’t really NEED any 3D acceleration…at the same time you don’t want to be confined to a piece of shhh…PCI video card, what are you to do? Trident may have the answer.
基本上可以說是 PCI 介面的大廠 2D 顯示卡降價太慢救了 Trident 一命,接下來的 1998 年之中,Trident 沒有推出任何產品,靜靜地準備下次試圖用於絕地反攻的武器-真正的 3D 圖形加速卡 Blade 3D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