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面上的) 超頻能力提升
Ivy Bridge 關於超頻能力方面帶來了四點提升,分別是記憶體時脈可以拉高到 DDR3 2800 (SNB 只支援到 DDR3 2133),倍頻上限拉高到 63 (SNB 只支援到 57,不過這不是問題因為平常根本達不到)、超頻設定可以不必重新開機才生效、外頻 (其實就除頻比啦) 增加了 133 MHz 這一級 (SNB 只有 100 MHz 一種)。
不過呢,這些都只是帳面規格的提升而已,實際上 Ivy Bridge 的超頻能力並沒有甚麼大提升,甚至在超頻使用的時候溫度表現比 Sandy Bridge 來得差,這違反常理 (畢竟製程升級嘛,通常應該是預期溫度下降與超頻性變好的) 的現象基本上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
其一是因為新製程帶來晶片面積的大幅縮小,Ivy Bridge 的核心與 System Agent 面積幾乎只有前代的 60% 上下,也因為這樣所以單位面積的熱量明顯提高了許多,與 IHS (Integrated Heat Spreader) 的散熱面積卻變小了,散熱效率也因此有所下降,不過後來的實驗證實這不是主因。
其二則是 IHS 與處理器晶片本體之間的介質改變了,以往 Intel 是使用無助焊劑焊接 (fluxless solder) 的方式來將 IHS 與處理器晶片本體連結,而在 Ivy Bridge 中,或許是出於節省成本的考量,改用普通的散熱樹脂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TIM) 取代,這對導熱性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開蓋」風潮其實從 Ivy Bridge 開始大行其道的。
針對安全性強化
Ivy Bridge 關於安全性方面的強化主要有兩點,其中第一項是內建的硬體數位亂數產生器 (DRNG) 與因應其而設計的 RDRAND 指令,Intel 官方宣稱這樣的實作方式可以提供更高等級且更高效率的安全防護,不過同時卻也在網路上引爆了正反論戰,有些人認為將亂數產生器內建到處理器電路上時,可能會反而讓有心人士得以透過擾亂甚至修改電路的方式來使「亂數變得不那麼隨機」,從而降低加密資料的安全性 (因為破解變簡單了,但使用者卻不知情),某種程度上讓人聯想到當年 Pentium III 在處理器內建入專屬序號時引發的爭議。
另一項新的安全功能則是監督模式執行保護 (SMEP),主要是用於防範越權攻擊 (EoP),避免不受信任的程式透過記憶體漏洞來嘗試越權執行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