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節能方面的改進
從 Core 架構開始,節能就是 Intel 改進處理器架構時花很多力氣考慮的議題,也是幾乎每代新架構都會觸及的地方,Ivy Bridge 與節能相關的改進其實還蠻多的,例如記憶體 I/O 在深層睡眠的時候可以被完全關閉、可調式 TDP、使 S3 模式更加節能的優化、System Agent 在低電壓版處理器上可以使用更低的電壓運作、運作時可以選擇「比較而言效率最佳的核心」來執行指令等。
不過呢其實我個人覺得 Ivy Bridge 絕大多數節能還是來自於新製程的幫助,畢竟 TDP 在製程升級之後的降幅其實還蠻大的 (桌上型電腦四核心標準版從 95W 大降至 77W)。
其他 Ivy Bridge 家族成員
如同 Sandy Bridge 那樣,其實沒有任何標註的 Ivy Bridge 只是整個 IVB 家族中的小弟而已,晚一年推出的還有 IVB-E、IVB-EN、IVB-EP、IVB-EX 四個大哥呢,而且在 Ivy Bridge 世代中其實就性能上,IVB-EP 與 IVB-EX 的發展是比較明顯的 (因為核心數爆升)。
由於一般人不太會接觸到 Ivy Bridge-EN 與 Ivy Bridge-EX,所以本篇就不介紹了。
Ivy Bridge-EP:面向中高階伺服器市場
Ivy Bridge-EP 在 Ivy Bridge 推出後的隔年以 Intel Xeon E5 v2 家族的名義發佈,是 Ivy Bridge 架構真實意義上的完整版本,與前代 Sandy Bridge-EP 共用相同的腳位與晶片組、主機板。
Ivy Bridge-EP 有三種不同的 die 配置,分別是包含 6 個核心的 LCC、10 個核心的 MCC、12 個核心的 HCC (SNB-EP 最多只到八個核心),其中 LCC 與 MCC 的配置大致相仿,但 HCC 就不同了,面相高性能計算 (HPC) 市場的 HCC 配置,包含了兩組記憶體控制器,同時內部的環狀匯流排也被分成兩個環 (合計三套,比其他配置還要多出一套),對降低延遲有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六核心型號有一部分是 LCC,另一部分是 MCC,所以 Xeon E5 v2 系列有少數型號的 L3 快取記憶體是跟核心數量對不起來的 (但由於追求盡可能利用矽晶圓上的面積,因此要求對齊的關係,其實快取容量的上限還是跟實體產品上有多少組核心電路的構造成正相關)。
Ivy Bridge-E:面向高階遊戲玩家 HEDT 市場
Ivy Bridge-E 與上代產品一樣,基本上可以被視為 Ivy Bridge-EP 的特殊高時脈型號,劃分上屬於第四代 Intel Core i7 處理器 (不過這代很尷尬,因為搭配的 X79 年事已高,所以呈現了低階入門平台有支援 USB 3.0 與用不完的 SATA 6Gbps,超貴的 Ivy Bridge-E 卻面臨只有 USB 2.0 支援與原生 SATA 6Gbps 埠只有兩個的窘境)
Ivy Bridge-E 本質上與 Ivy Bridge-EP 幾乎是一樣的東西,繼續沿用從 Sandy Bridge-E/EP 開始使用的 LGA2011 腳位,並且依然維持低階四核心、高階六核心的配置,並沒有如當時大家預期的讓八核心處理器「飛入尋常百姓家」。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從上面這張 die shot 中可以看出,Ivy Bridge-E 的晶片本身就是由六個處理核心組成的 (其實就是 Ivy Bridge-EP 的 LCC 配置版本),因此不像 Sandy Bridge-E 那樣是由八核心處理器屏蔽兩個核心而來,對降低成本與省電都有幫助 (當然主因是降低成本),反而入門款的 4820K 則是由六核心屏蔽成四核心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