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在 1995 年 Intel Pentium Pro 就將 L2 快取也整合到處理器了,不過此時期的 L2 快取仍然是獨立晶片,只是跟處理器放在同一塊電路基版上而已 (MCP 封裝),隨後推出的 AMD K6-III 也做了類似的事情,但由於 K6-III 還繼續使用 Socket 7 主機板,因此主機板上仍然有快取記憶體的插槽,所以 K6-III 系統可以把主機板上的快取插槽當成 L3 快取用,在 Socket 7 之後主機板上的快取記憶體插槽就被取消了,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不會看到 L3 快取這個名詞 (儘管時至今日幾乎所有 x86 處理器都是三層快取的架構了)。
之後在 1999 年 Pentium !!! Coppermine 把 L2 快取也整合到 CPU 核心裡面,從此 CPU 的 die shot 就都可以看見一大片很明顯的同質區域,通常那塊就是這個處理器的末級快取記憶體 (Last Level Cache, LLC) 的所在地,至於我們下次在個人電腦 x86 處理器上看見 L3 快取這名詞的時候,已經是 2003 年的事情了。
雖然 CPU 快取的階層設計有很多種,例如對 Core 架構來說 L2 快取是 LLC,大小通常有數 MB 不等且由所有運算核心共用,但後來 Nehalem 以降的 Intel x86 處理器架構卻都是三層結構,以超大的 L3 快取為 LLC,此時 L2 快取就不再由各核心共用了,而是每個核心只有專屬的 256 KB 快取,但階層設計的基本原則卻幾乎都是一樣的,其實與記憶體階層的概念很相似:L1 快取往往容量最小,但卻是速度最快的 CPU 快取,L2 快取通常容量比 L1 快取來得大,但速度就稍慢一些,L3 快取則會延續這樣的趨勢,容量變得更大但速度也變得更慢,但值得注意的是,末級快取記憶體還是比主記憶體 (也就是狹義上的記憶體) 快且小上許多。
記憶體 Memory
這裡的記憶體所指的就是本章的主題-「狹義的記憶體」了,也就是大家所認識的,外觀是一條長條狀電路板,上面有一堆黑色晶片排列的東西,為了與其他記憶裝置區分所以通常也被稱為主記憶體 (Main Memory),一如前面說過的階層設計,記憶體的容量又比處理器快取來得大上許多 (時至今日記憶體單條就可以上看 32 GB,處理器快取了不起也就 50 MB 而已),但也慢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