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GeForce 6100 + nForce 400
發表時間:2005 年 10 月
搭配處理器:Socket AM2、Socket 939
這是一個比較奇怪的系列,應該可以算是第 4.5 代的 NVIDIA 晶片組吧?可以當成整合了內建顯示單元的 nForce4,這系列僅針對 AMD 平台推出,當時主要設定的目標為 AMD 主機板中佔據高達 40% 比例的整合式主機板市場 (畢竟另外 60% 獨立式主機板的市場有高達九成市佔率已經由 nForce4 所把持)。
註:如果你好奇右上角那個奇怪的圖案是甚麼的話,其實那是暗示 Vista Ready 的意思,因為 Vista 的開發代號叫做 Longhorn,所以那是一顆牛頭 XD
在這個系列中北橋晶片由於強調內建顯示單元 (能夠支援 DirectX 9.0c) 的關係,所以命名上市稱其為 GeForce 6100 系列,至於 nForce 這一名稱則是用於描述南橋晶片的部分,本世代前後總共推出了 GeForce 6150、GeForce 6100 兩款北橋晶片與 nForce 430、nForce 410 兩款南橋晶片,兩款北橋晶片之間的差異僅在內建顯示部分。
全線產品都不支援 SLI 技術,在處理器與記憶體方面的支援能力則與 nForce4 Ultra 完全相同。
NVIDIA nForce 500 系列
發表時間:2006 年 03 月
搭配處理器:Socket AM2、LGA775
如同前面說過的,GeForce 6100/nForce 400 嚴格說起來比較像第 4.5 代,實際上是隔了好一陣子之後推出的 nForce 500 系列才是真正的第五代 NVIDIA 晶片組,與 nForce4 相同,同樣有分別針對 AMD 與 Intel 平台推出的型號,不過實際上 nForce 500 相對於 nForce4 來說改變的幅度其實很小。
首先看到的是第一波上市的產品,定位最高的 nForce 590 SLI (上圖),架構上跟先前的 nForce4 SLI x16 很類似,同樣是南北橋都具備 PCI Express x16 的設計,並且支援雙卡全速 SLI,在超頻模式上也最為完整,相較於上一代產品而言主要差異是 SATA Gen 2 連接埠增加了兩個,但少掉一組 IDE 介面。
至於針對主流市場推出的 570 SLI、570 LT SLI 與 570 Ultra 則是比較類似於 nForce4 SLI XE 的改版,同樣是 SATA Gen 2 連接埠增加了兩個,但少掉一組 IDE 介面,其中前二者之間的差異為 570 LT SLI 刪減了兩條 PCI Express 通道與兩組 SATA Gen 2 連接埠及雙網卡支援, 570 Ultra 與前二者的主要差異則是 570 Ultra 無法將 PCI Express x16 通道拆成 PCI Express x8 + x16 使用。
剩下還沒看的型號還有 560 SLI、560、550、520、520 LE,這幾款的部分則是面向中低階市場的產品,全部都只具備 4 組 SATA 連接埠,其中 560 SLI 是當中唯一一款支援 SLI 技術與第二組 IDE 介面的型號 (可以將 PCI Express x16 拆成 x8 + x8),並且還保留了對 RAID5 的支援能力 (但只支援 AC’97 音效) ,低一階的 560 則是取消了 SLI 技術但多給了一條 PCI-E 通道,550 則是在 560 的基礎上取消了 RAID5 支援。
最低階的 520 與 520LE 則是將 PCI Express 通道砍到分別剩下 19、18 組,並且只能支援 100 Mbps 網路,後者更只剩下兩組 SATA 連接埠,被認為是 C/P 值最低的型號。
至於掛名 nForce 500 的三個型號則是 nForce4 的改名款,500 SLI 即 nForce4 SLI XE、500 Ultra 即 nForce4 Ultra,500 即 nForce 4,所以在此就不特別討論。
最後要看到的則是 Intel 平台的部分,相對於前面 AMD 平台亂七八糟的家族成員規劃來說,Intel 平台方面顯得很簡單,只推出了 590 SLI 與 570 SLI 兩款產品,除去記憶體與處理器支援的規格之外基本上特性與對應型號的 AMD 版本完全一致,這兩款晶片組對於處理器與記憶體的支援則是與 nForce4 相同,均支援最高 1066 MHz 的 FSB 與 DDR2-667 記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