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最高階的 GTX 之外,系列編成當中還有另外兩款比較平價的型號,分別是屏蔽掉 4 組像素管線與 1 組頂點渲染器的 7800 GT (400/1000 MHz) 與屏蔽了 8 組像素管線與 8 組 ROPs 但仍保有 8 組頂點渲染器的 7800 GS (375/1200 MHz),前者僅有 PCI Express 版本,後者則只有 AGP 版本 (其實仍然是原生 PCI-E + AGP 橋接晶片的結果,只出 AGP 版本是 NVIDIA 的商業考量),此外,G70 核心可以支援一個 Dual-Link DVI 埠。
在 G70 上市幾個月後 NVIDIA 決定開始將 GeForce 7 系列產品往中低階市場延伸,而要作到這件事情的前提自然是得先壓低成本,以半導體產業來說壓低成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升級製程把晶片作得更小,以讓同樣大小的晶圓能夠切割出更多塊晶片來提高生產效率,因此 NVIDIA 勢必得將 7 系列的產品漸漸移轉到新的 90 奈米製程上,而在過去幾次經驗裡 NVIDIA 學到的教訓是,別直接把完整的大核心弄到新製程上,否則良率拉不起來會沒貨可賣,因此這次 NVIDIA 是從最低階的產品開始測試 90 奈米製程的,也就是後來非常長青且活躍於 OEM 市場好多年的 G72 核心。
G72 核心的組成很簡單,像素管線只剩 4 條,頂點渲染器也只剩 3 組,ROU 更是少到不能再少只有 2 組,記憶體頻寬也閹到只剩下 1/4 (64-bit),並且只能支援 DDR2 記憶體且不提供 Dual-Link DVI 支援,完全就是最低階入門的規格,因此很適合用來當作測試新製程的產品,第一款基於 G72 核心的產品是 7300 GS (550/800 MHz),在上市兩個月後又追加了時脈較低的 7300 LE (7300 GS 降頻版,350/666 MHz) 與又閹割掉一半像素管線,並只留下 2 組頂點渲染器的 7300 SE (350/666 MHz),由於製程提升與架構簡化導致 G72 核心的面積很小,發熱量也不高,因此有很多 7300 系列顯示卡是製作成半高卡的形式,又加上價格低廉 (即便性能不佳),因此被大量使用於小型品牌電腦中,直到 2008 年都還能看到。
在 G72 證實新製程的狀況 OK 之後,NVIDIA 便著手將 7 系列產品線往中階推並將高階的 G70 核心也升級到 90 奈米新製程以降低成本與發熱量,其中在中階市場帶來的新核心就是 G73,這款核心最多可以有 12 條像素管線、5 組頂點渲染器與 8 組 ROP,並且可以搭配 DDR2 或 GDDR3 記憶體,並且可以支援單埠的 Dual-Link DVI 介面,而 G73 實際上就是後來的 7600 系列。
7600 系列的成員有 7600 GT (560/1400 MHz + GDDR3)、7600 GS (400/800 MHz + DDR2) 兩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後來 7300 系列又多出了個新成員-7300 GT,雖然屬於 7300 系列但實際上是由 G73 閹割而來的,具備了 8 組像素管線與 5 組頂點渲染器,ROP 的數量也還有 4 組,幾乎是同系列次高產品 7300 GS 的兩倍,因此雖然都叫 7300,但實際上這兩款等級是差很多的。
除了前面提過的這堆之外,G72 與 G73 還有三款比較特別的衍伸產品 (這是好聽的說法,其實是出來搗亂讓大家看不懂 NVIDIA 型號規劃以從中獲利用的),其中第一款是 GeForce 7500 LE,乍聽之下好像比 7300 GT 還要強,但實際上這款產品是由 G72 衍伸出來的,加上超低的時脈 (263/550 MHz) 使其實際上性能根本比 7300 LE 還要不如,只比 7300 SE 要好一點,不過 OEM 廠商可是樂於使用這個型號來讓人誤以為是電玩高性能機種。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 G73 上,這次的型號則是叫做 GeForce 7650 GS,乍聽之下似乎又比 GeForce 7600 GT 要好那麼一點,但實際上他的位置應該是在 7600 GT 與 7600 GS 之間才對,於是 OEM 廠商也就順理成章樂於讓人們誤以為這電腦搭配的顯示卡比 7600 GT 還「高級」了。
除此之外 G73 還曾經推出基於 80 奈米製程製作的版本 (G73-B1),僅用於 7300 GT 一款,規格參數與一般的 7300 GT 完全相同,可以理解為 NVIDIA 拿舊產品測試新製程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