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中低階產品之後,讓我們回到高階產品線吧,在 2006 年 NVIDIA 也同樣把 G70 升級到 90 奈米製程了,也就是 G71 核心 (除了製程提升之外還順便把 Dual-Link DVI 埠的數量增加到兩組了,G71 實際上就是後來的 7900 系列)。
7900 系列有 7900 GTX、7900 GT 與後來追加的 7900 GTO 及 7900 GS 四個型號,除了 7900 GS 之外全部都是完整大核心 (也就是包含 24 條像素管線與 8 組頂點渲染器的產品),主要僅有時脈上的不同 (依序為 650/1600 MHz、450/1320 MHz、650/1320 MHz),至於 7900 GS 則是閹割了 4 條像素管線與 1 組頂點渲染器的版本 (450/1320 MHz)。
不過真正有意思的其實是 GeForce 7 系列的真。旗艦型號-7900 GX2 (上圖) 與 7950 GX2,這兩款顯示卡是 NVIDIA 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單一顯示卡上放置兩個 GPU 晶片 (不過跟 Voodoo 的單 PCB 多晶片不同,NVIDIA 是採用兩張 PCB 疊在一起,類似三明治的作法),除此之外 7900 GX2 這張卡還囊括了 NVIDIA 公司發展史上許多的第一次,像是第一次記憶體頻寬高達 512-bit (因為是完整的兩顆 G71,各自享有自己的記憶體) 與第一次作出這麼「長」的顯示卡 (一般機殼放不下,跟 E-ATX 伺服器主機版差不多長) 等。
要特別提的是,基本上 7950 GX2 (上圖) 與 7900 GX2 的性能並沒有差異,主要是在 PCB Layout 與供電模組的部分進行改良讓顯示卡可以變短一些而已 (兩者的比較如下)
最特別的是這款單卡雙心顯示卡仍然留有 SLI 介面,因此最多可以用上兩張 GX2 來組成 Quad SLI (只需要占用兩個 PCI Express x16 插槽)!
除了前面提到的這些之外,G71 還有另一款衍生型,由於 7950 GX2 的設計很特別因此引起了不少討論,於是 NVIDIA 就趁勢推出了一款稱為 7950 GT 的顯示卡給 OEM 廠商用 (是的,又是一款出來亂的產品),雖然乍看之下 7950 GT 好像比 7900 GTX 還要強,但實際上時脈僅有 550/1400 MHz 的 7950 GT 其實是小輸 7900 GTX 的 (畢竟幾乎是一樣的東西,只有時脈有小差距,因此性能若了大概 2-4% 左右)。
最後一項要提到的 GeForce 7 系列產品則是系列當中最低階的型號-GeForce 7100 GS 實際上並不屬於 7 系列的新架構,而是沿用上一代的 NV44 核心改名而來 (也就是 GeForce 6200 系列使用的核心),因此並不具備任何 GeForce 7 系列新引入的特性。
ATI Radeon R500 (X1000 系列)
發佈時間:2005 年 10 月
API 支援:Direct3D 9.0c、OpenGL 2.0
Shader Model 版本:Vertex Shader 3.0, Pixel Shader 3.0
像素渲染器 (PS):48 組/頂點渲染器 (VS):8 組/材質對應單元 (TMUs):16 組/著色輸出單元 (ROUs):16 組 (R580+/R580)
像素渲染器 (PS):16 組/頂點渲染器 (VS):8 組/材質對應單元 (TMUs):16 組/著色輸出單元 (ROUs):16 組 (R520)
像素渲染器 (PS):36 組/頂點渲染器 (VS):8 組/材質對應單元 (TMUs):12 組/著色輸出單元 (ROUs):12 組 (RV570)
像素渲染器 (PS):24 組/頂點渲染器 (VS):8 組/材質對應單元 (TMUs):8 組/著色輸出單元 (ROUs):8 組 (RV560)
像素渲染器 (PS):12 組/頂點渲染器 (VS):5 組/材質對應單元 (TMUs):4 組/著色輸出單元 (ROUs):4 組 (RV535/RV530)
像素渲染器 (PS):4 組/頂點渲染器 (VS):2 組/材質對應單元 (TMUs):4 組/著色輸出單元 (ROUs):4 組 (RV515/RV516)
在吃老本的 Radeon R400 被 GeForce 6 系列追上之後,ATI 明顯感受到了來自 NVIDIA 的壓力,推出與 NVIDIA 同世代、能夠支援 DirectX 9.0c API 與 Shader Model 5.0 的產品自然而然地成為了 ATI 當下最亟需做到的事情。
其實曾經有過這麼一個說法,Radeon R400 系列其實本來只是 Radeon R300 系列的衍生型,本來 R420 應該只是作為 R380 推出,也就是後來 DirectX 9.0c 產品上市之前墊檔用的權宜之計,真正要作為 R400 推出的是與 GeForce 6 系列同級的產品,不過 ATI 在開發這一世代產品時屢次踢到了鐵板,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導致產品不斷延期,又加上 ATI 此時耗費了不少時間在設計用於 Xbox 360 的 Xenos 晶片上,最後本來只作為墊檔產品的 R380 被迫改名為 R420 作為 ATI 在 2004 年的主力產品,同時也種下了後來讓 ATI 再次被 NVIDIA 追過的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