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看了架構圖之後你會指著 Ultra-Threaded Dispatch Processor 的部分 (我們已經談 Terascale 談這麼久了相信你不會不知道這東西就是 Terascale 架構的靈魂之所在) 說 Barts 核心當中有兩組 Ultra-Threaded Dispatch Processor,各自負責半邊的 SIMD Processor,不過實際上這只是「障眼法」,因為 Barts 架構圖中的兩個 Ultra-Threaded Dispatch Processor 方塊其實不是兩組的意思,只是說有兩組巨集排程器而已,實際上 Cypress 就已經是這樣設計的了。
其實北方群島系列產品唯一有的就是包含了一系列優化,舉例來說 DirectX 11.0 當中最重要的新特性-曲面細分就是優化的重點,AMD 聲稱在幾乎所有方面 Barts 的曲面細分能力都優於 Cypress,不過比較可惜的是 Cypress 與其他中低階產品一樣,為了進一步降低晶片面積以壓低成本,因此把雙精度浮點運算單元取消了,至於在架構本身的規模來說,真的沒甚麼好懷疑的,Barts 確實是比起 Cypress 來得倒退沒錯,但得益於大量的優化,所以基本上與 Cypress 可以撐到互有輸贏的局面 (運用 DirectX 11.0 技術比重越高的狀況對 Barts 越有利)。
上圖就是 Cypress (左) 與 Barts (右) 晶片的對比照了,Barts 的核心面積確實小了不少對吧? (實際上面積從 334 平方公分一口氣掉到 255 平方公分) 在生產成本上 Barts 明顯要比 Cypress 要來得更低,這讓 AMD 得以將採用 Barts 的產品定價定位在 150 ~ 250 美元的位置,並且迫使 NVIDIA 將 GTX 460 的價格調降。
接下來讓我們回頭看看採用 Barts 核心的產品有哪些吧,實際上一共有三款,首先看到的是 HD 6870 (900/1050 MHz) 與 HD 6850 (775/1000 MHz),前者具備完整的 Barts 核心,包含了 14 組 SIMD Engine (意味著有 1120 個 SC、56 個 TMU),後者則閹掉了其中 2 組 SIMD Engine,因此 SC 的數量下降為 960 個,TMU 也減少為 48 組,不過這兩款產品的 ROP 數量是一致的 (32 組)。
至於 HD 6790 則是隔年 AMD 才追加的型號,同樣採用 Barts 核心,主要是為了狙擊競爭對手推出的 GTX 550 Ti 而安排的產品,在規格上進一步將 SIMD Engine 的數項削減為 10 組,而且連帶把 ROP 也砍半了,但時脈設定則略高於 HD 6850,來到了 840/1050 MHz,因此 TDP 也略高。
Turks 核心
在 HD 6700 系列的部分 AMD 選擇直接拿先前 Evergreen 家族的 Juniper 核心頂替,因此接下來我們要看的就直接是承接原先 Redwood 核心位階的 Turks 核心了。
還記得我們曾說 Redwood 是 Cypress 刪減之後的版本,實際上 Turks 與 Barts 之間的關係大抵上也是如此,Turks 的 SIMD Engine 只有 6 組,因此只有 480 組 SC 與 24 組 TMU,ROP 的部分也被再次砍半因此只剩下 8 組,記憶體頻寬則跟 Juniper 一樣採用了 128-bit 的規格,是相當稱職的入門主流級顯示卡 (售價多在台幣三千元左右或以下)。
基於 Turks 的產品一開始有 HD 6670 與 HD 6570 兩款,這兩款的規格配置大致上相同,唯一差異在時脈設定不同,前者定位較高,設定在 800/800 MHz + DDR3 或 800/1000 MHz + GDDR5,而後者則略低一些,設定在 650/667 MHz + DDR3 或 650/1000 MHz + GDDR5。
而在 HD 7000 系列時期當中也有三款產品是由 Turks 核心衍伸而來 (均為 OEM 版本),分別是 HD 7670 (800/1000 MHz + GDDR5)、HD 7570 (650/900 MHz + GDDR3 或 650/1000 MHz + GDDR5) 與 HD 7510 (650/667 MHz + GDDR3) 三款,除了 HD 7510 將 SIMD Engine 調降為四組,並且另外砍掉一半 ROP (只剩 4 組) 之外,另外兩款的配置規格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