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 Radeon R100 (7000 系列)
發佈時間:2000 年 04 月 (DDR)、2000 年 06 月 (SDR)
API 支援:Direct3D 7.0 與 OpenGL 1.3
像素管線:2 條/材質對應單元 (TMUs):6 組/著色輸出單元 (ROUs):2 組
還記得我們在前幾篇曾經談過由 Rage Pro 一脈相承演化而來的 Rage 128 家族嗎?家族內的最後一款產品 Rage Fury MAXX 近乎瘋狂的在單張顯示卡中塞入了兩顆 Rage 128 Pro,但最終這款有著「曙光女神」如此響亮名號搭配充分體現「大艦巨砲主義」豪邁設計的特別產品,由於嚴重的相容性問題與性能不彰的配合模式,加上並不支援硬體 T&L 而最終落得慘敗於 GeForce256 腳下的下場,因此 2000 年的 ATI 的核心主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一雪前恥而已。
整體來說其實 Radeon R100 與 Rage 128 Pro 之間的關係和 GeForce256 與 TNT2 之間的關係很類似,同樣是基於上代作品進行的大幅度改版,同樣強調加入了對硬體 T&L 的支援 (ATI 將其稱為 Charisma Engine),其實從原先 Radeon R100 最早的開發代號是 Rage 6C 這點來看,應該就可以很明顯知道它與前作的血緣關係了。
在像素管線的安排上,Radeon R100 與前作和競爭對手 GeForce256 與 GeForce2 有著很大的不同,Radeon R100 的像素管線依然維持在 2 條,但每條像素管線包含的紋理對應單元則一口氣從一組增加到三組以支援三重紋理貼圖技術 (不過不幸的是使用三重紋理貼圖技術的遊戲並不多,因此即便 Radeon R100 在理論性能上可以超越競爭對手,但在實際遊戲的過程當中,NVIDIA 產品的表現卻往往較佳)。
但由於 ATI 開發的 T&L 運算單元性能相當不錯,加上具備特有的 HyperZ 記憶體頻寬節省技術 (這是 GeForce256、GeForce2 等系列最大的問題與弱點),因此 Radeon R100 除了對付主要競爭對手 NVIDIA 的上一代產品-GeForce256 之外,對付同期推出的 GeForce2 甚至是 GeForce3 也能維持著互有勝負的局面,最終成為 ATI 歷史上相當長壽的一代產品,並且得以一路延續到 2002 年才徹底失去市場地位。
最後要提的是 Radeon R100 的版本區分與命名,由於歷經了不少次更名、重新編排系列編成因此顯得有點混亂,大致上有這些不同的版本先後出現:
- ATI Radeon DDR (2000 年 04 月)
基於 R100 核心、搭配 DDR SGRAM/SDRAM 記憶體,是最早的版本。
後來被更名為 ATI Radeon 7200 (DDR)
亦有以 ATI Radeon 7500 VIVO 為名發售者。
顯示核心時脈 166 MHz/記憶體晶片時脈 166 MHz DDR (32 MB 記憶體)
顯示核心時脈 183 MHz/記憶體晶片時脈 183 MHz DDR (64 MB 記憶體) - ATI Radeon SDR (2000 年 06 月)
基於 R100 核心、搭配 SDR SGRAM/SDRAM 記憶體。
後來被更名為 ATI Radeon 7200 (DDR)
顯示核心時脈 166 MHz/記憶體晶片時脈 166 MHz DDR (32 MB 記憶體) - ATI Radeon VE (2001 年 02 月)
基於 RV100 核心,以 R100 核心為基礎砍掉其中一條像素管線並且拿掉硬體 T&L 支援與 HyperZ 記憶體頻寬優化技術,但卻加入了支援雙螢幕的 HydraVision 技術與第二組 RAMDAC。
後來被更名為 ATI Radeon 7000
顯示核心時脈 183 MHz/記憶體晶片時脈 183 MHz DDR - ATI Radeon 7500 (2001 年 08 月)
基於 RV200 核心,以 R100 為基礎將製造工藝由 180 奈米提升到 150 奈米並提高運作時脈並允許記憶體晶片時脈與顯示核心脫鉤的版本,並加入了支援雙螢幕的 HydraVision 技術,與下一代的 Radeon 8000 系列大約同期發表,但得益於時脈提升,在 GeForce2 Ti 與 GeForce3 面前仍然有一定的競爭力,直到 GeForce 4 MX 問世才喪失舞台。
顯示核心時脈 290 MHz/記憶體晶片時脈 230 MHz D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