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產品本身
看完 R300 系列的特性介紹之後,是時候回到產品本身了。R300 系列當中的第一款晶片就是 R300,在 2002 年 07 月 18 日以 Radeon 9700 Pro (325/620 MHz) 的名稱推出,是針對高階市場發佈的產品,擁有完整的 8 組 Pixel Shader 與 4 組 Vertex Shader,並且具有 256-bit 寬度的 DDR 記憶體匯流排支援,在推出兩個月之後 ATI 另外推出了時脈較低的 Radeon 9700 (275/540 MHz) 以填補中高階市場上的空缺位置。
在 2002 年底時,ATI 決定將 DirectX 9 世代的顯示晶片向下扎根到中階市場 (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消化生產初期因良率問題而無法達到 Radeon 9700 要求的部分晶片),因此以 R300 為基礎將記憶體頻寬減半後命名為 Radeon 9500 (不支援 Hyper-Z III 當中的部分與階層化 Z-buffer 優化有關的功能) 與 9500 Pro 推出,打趴了當時 NVIDIA 推出的所有同級產品,由於使用了與當時頂級產品 9700 Pro 相同的晶片,因此曾經引起透過修改電阻將其破解為 9700 系列的破解熱潮。
而在進入 2003 年後,由於 R300 的良率已經有所提升,因此 ATI 推出基於 R300 簡化而來的 RV350 做為新的中階產品接替 Radeon 9500 系列的位置。
RV350 與 R300 最顯著的不同是製造工藝提升到 130 奈米,但像素管線與記憶體頻寬都直接腰斬為只剩下一半 (只剩 128-bit 記憶體頻寬、4 組 Pixel Shader、2 組 Vertex Shader、4 組 TMUs 與 4 組 ROUs),因此在理論性能的部分也大致剩下 R300 的一半,先後有 9600 Pro (400/600 MHz)、9600 (325/400 MHz)、9600 SE (325/400 MHz,記憶體頻寬再次腰斬為 64-bit)、9550 (250/400 MHz)、9550 SE (250/400 MHz,記憶體頻寬再次腰斬為 64-bit) 幾個版本推出。
而在 RV350 推出的同時 ATI 也針對 R300 進行了小幅的改版,推出了名為 R350 的新版核心,不同於 RV350,R350 並沒有採用新的 130 奈米製程,而是繼續維持在 150 奈米製造工藝的基礎上,主要的改進內容為運作時脈提升與透過對渲染器及記憶體控制器進行小幅調整帶來更高的反鋸齒運算性能,並以 9800 (325/620 MHz) 與 9800 Pro (380/620 MHz) 的名義推出 (主要對抗的是 NVIDIA 推出的 GeForce FX 5900),可以注意到 AGP 插槽的標準供電已經不足以應付 R350 的需要,因此右上角有了外接電源插座 (用的是傳統硬碟的大 4-pin 電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2Y92lb12U
而 R350 後來又為了因應 OEM 廠商的需要,推出了時脈介於 9800 與 9800 Pro 之間的 9800 XL 與以 9800 為基礎砍掉一半記憶體頻寬 (只剩 128-bit) 的 9800 SE。
接下來在 2003 年下半 ATI 再次更新 R300 系列的成員,分別以 R350 為基礎推出了 R360 (時脈拉的更高的 R350) 與以 RV350 為基礎但首次導入 Low-K (低介電質絕緣) 製程技術的 RV360,其中前者以 R300 系列集大成者之姿上市,命名為 9800 XT (412/730 MHz),而後者則是作為 9600 Pro 的時脈提升版本,以 9600 XT (500/600 MHz) 之名發售。
上面這張圖就是 Radeon 9800XT,沒意外的話這大概是 ATI 第一張開始想到要設計風扇外觀的顯示卡吧?不過 R360 與 RV360 並不是 R300 家族的尾聲,剛剛提到過 R300 家族是歷來最為長壽的 ATI 顯示晶片架構,實際上直到進入 PCI Express 都還有 R300 家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