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低階市場擴張
第三個策略則是無視目前產品的弱勢,繼續將 GeForce FX 系列繼續往中低階擴張,在 NV30 鋪貨後兩個月,NVIDIA 就推出了針對中高階市場的 NV31 與針對低階市場設計的 NV34。
定位較高的 NV31 主要以 GeForce FX 5600 系列的名稱推出,與 NV30 主要的不同在於封裝方式使用傳統的打線封裝 (所以上圖中的 NV31 看起來其實跟 NV25 長得很像),並且把頂點著色器從三組砍到剩下一組,並砍掉一半的像素對應單元 (TMUs),其餘參數則幾乎相同。
FX 5600 系列主要有三個成員,分別是一開始的 5600 (325/550 MHz)、降頻版的 5600 XT (235/400 MHz,這很有趣,ATI 把 XT 當成最高旗艦的代表,但對 NVIDIA 來說 XT 是最差的入門產品的意思 XD)、更高階的 5600 Ultra (350/700 MHz),比較特別的是後來還出了運作時脈更高的 5600 Ultra 第二版,使用與 NV30 類似的覆晶技術以將時脈提高到與 5800 同等的 400/800 MHz。
至於面向入門級市場的 NV34 則與 NV31 很類似,基本上除了時脈低了一階之外主要的差異是 NV34 的記憶體控制器更加陽春,因此在搭配 64 MB 記憶體時記憶體通道寬度最少可以只剩下可憐的 64-bit (即便搭配 128 MB 並維持 128-bit 的狀況下效率也不及 NV31),並且採用了較成熟的 150 奈米製程。不過在管線配置方面就沒有甚麼變化了 (這應該是 NVIDIA 對低階產品砍最少的一次,不過說真的 GeForce FX 慘烈的效能其實也沒多少能砍了)。
NV34 一共可分為 GeForce FX 5200 與 GeForce FX 5200 Ultra 兩個版本上市,僅有前者有 64-bit 記憶體頻寬的版本,時脈為 250/400 MHz,至於後者的時脈則是與 GeForce FX 5600 接近的 325/650 MHz (記憶體時脈的部分甚至高於 FX 5600,但由於記憶體控制器的簡化,因此不會有上打的情況)。
GeForce FX 「效能型」-NV35
而最後一個策略就是 NVIDIA 同時也開始加緊以 NV30 為基礎發展改進版本,希望能夠挽回公司的聲望 (畢竟前面那些「策略」都只能暫時抵擋住壓力,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而這個計畫的最終產物就是 NV35,相較於原先的 NV30 來說有著不少細部的改進,並將改版後推出的型號稱之為「效能型」,而之前基於 NV30 技術的型號則命名為「主流型」。
其中第一項明顯的改進就是記憶體規劃,NV30 失敗的其中兩個主因就是過於高溫且延遲過大的 DDR2 記憶體以及僅有 128-bit 的記憶體通道寬度,而在 NV35 當中 NVIDIA 選擇回頭效法 ATI Radeon R300 的作法,改用 256-bit 寬的 DDR 記憶體控制器,於是在 NV35 當中記憶體顆粒晶片的溫度明顯的下降,而儘管記憶體運作時脈也因此下滑,但由於寬度提升最後記憶體頻寬卻反而增加了 (甚至可以比 Radeon 9800 Pro 還高)。